就中国的目前的现状,如何确立支柱型产业,首先要有一个主导思想,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
这其中的“民”是指中国的广大老百姓,不是部分所谓的企业家。
朱总理当政时定下的房改、医改、教改等改革,时至今日已经把老百姓改的几乎一贫如洗了,特别是80后这一代,为了上学,买房已经把父辈们的积蓄花销的差不多了,而且还把自己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卖给了银行。
为今之计国家就应该丛定国策,如何让老百姓手里有余钱才是重点,未来二十年的国策就就应该围绕这个来制定。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她的党纲里已经把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写进去了,三个代表的第一个就是代表广大老百姓的最根本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体现出她的优越性。
二、邓小平总理在启动改革开放的时间这样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现在前半句已经做到,该实行改革开放的后半段了。
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变人民的生活,让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追逐几个好看的数字,我们应该看全局,现在中国是比三十年前漂亮了,但人们的幸福感正在下降,生活的质量也正在出现危机,因为他们没有钱。古语云:家有余粮,心不慌。现在是心慌啊
具体该如何确立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我想还应该是从农业入手,人口众多的中国,如今正在出现住和吃相矛盾,为了住房和城市的发展不断的侵占大片耕地。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不以为然,实则不然,一旦吃出现问题,那就不是小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我认为,国家应该把农业放在首位,围绕提高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等来开展改革的下半段,工业包括房地产业、服务业来反哺农业,给予种粮的老百姓大力的补贴,让他们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另外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比如人才,特别是人才的进村,而不是搞西方的大农场生产,这样只是把矛盾尖锐化。就像毛主席时代搞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样。
这样一方面解决的就业压力问题,另一方解决城市人口压力,如交通、居住、房价等等问题,广阔的农村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识浅陋,见解不到之处,请列位给予指正,希望可以给予政府决策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