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题“经济大萧条中,钱都去哪里了”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我想请问各位我的逻辑是否正确?1)经济大萧条中存款蒸发,证券,资产价格下跌是否可以理解为本来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或者存款)由于经济萧条导致人们信心不足无法兑现,比如贷款收不回,证券价格下跌,也即在社会经济稳定的情况下能兑换相应现金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兑换现金(即资产价格的下跌),因而整个社会货币总量下跌(M0不变,M2由于资产价格下跌,存款收不回减少)。2)如果我的逻辑正确,那请问银行创造货币的实质是不是将未来的生产的产品转化为现在的流动性?那也就是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银行释放了过多的信用,导致未来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来与释放的过多信用相匹配?换句话说,银行贷给A十万元,导致M2增加了十万元,但这十万元让A拿去投资失败,导致A没有足够的现金去偿还这十万元,也就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情况,信用货币过多。所以回到1)这个逻辑上,能否认为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的货币创造是一种提前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即如果这笔帐还上了,创造的存款等于提前在市场上注入了流动性,而这笔帐还不上,就是本来在市场注入的流动性会减少(表现为坏账使得M2减少),而社会M2减少,即原本不该发放的流动性被市场扣除,当许多银行有这样的情况时,表现为社会流动性锐减,大量持有原本可以兑换流动性的资产的银行或者企业破产。破产的实质是持有了没有变现能力而认为可以变现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