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964 3
2010-05-3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根据传统财政理论观点,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品,具有正外部性,即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或者个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公共资金应该补贴高等教育,个人部分分担成本。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现状却引起我们对这一准公共品的重新思考。例如,财会类专业不断升温,专业分数投档线一路飙升,转专业、第二专业中财会类专业均为大众首选专业。与此同时,毕业后不仅财会类学生选择财会职业,许多理工科类学生也舍弃原先专业转入财会类行业。不同专业间的教育外部性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外部性,是指当劳动者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加强,从而使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效率得以提高,但他个人并未因此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这部分差额可以看做是教育外部性的具体货币表现。财会类专业大热,除自身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和低工作门槛等原因外,最主要在于目前国内财会类工作者对于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在其工资中得到了较大部分的体现。而社会上非热门专业的相应职业贡献未能在工资中得以体现,教育外部性在不同专业间存在差异。
所以,将外部性内在化可以提高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效率,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不同专业间的教育外部性差异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我想在此和大家探讨下对解决该问题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可以针对教育外部性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成本分担政策。如此一来,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使社会分配更趋于公平;大学生专业选择更趋理性化,社会人才结构进一步均衡完善;大学生择业就业趋于理性化,热门专业、行业压力得以缓解。
你们认为呢?
再者,对于教育外部性的衡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迄今为止貌似还没有一个特别、特别完善的外部性衡量模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高见?
多多交流,让我们共同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5 09:32:31
ding !1[img][/im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8 23:15:04
谢谢!有什么想法吗?可以一起探讨哦!其实我觉得成本分担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缺陷……不过理论上倒挺可行的呵 2# bjkdzy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0 12:34:40
要实现外部性的回收,必须实现长期利益机制的一致性,并统筹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