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3830 2
2010-06-0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的中小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路径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环境并获取竞争优势对于其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以国际化方向和国际化层次两个维度构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显示,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将给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发展内向国际化战略,再逐步过渡到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将是最佳的国际化战略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方向,国际化层次,路径选择
  一、引言
  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关税大幅度下调,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规模、资源、品牌等核心要素与大企业相去甚远。很多大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尚且举步维艰,比如“TCL”收购国际品牌汤姆逊的彩电业务,重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而致使企业元气大伤:“联想”并购“IBM”带来的企业巨亏:“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中小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中有所作为?如何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寻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生存之道正是本文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文献回顾
  企业国际化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国际化及其相关问题更是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颇为丰富的国际化研究文献中,学者们的视角更多聚焦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扩张行为,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以Coase(1937)的理论为依托,Bcckley & Casson(1976)构建了内部化理论以解释企业的跨国扩张行为;北欧学者Johanson & Wiedersheim-Pail(1977),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渐进式、阶段式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Kindleberger(1969)、Hymer(1976)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对技术的绝对垄断优势才是企业能成功进入其他国家的关键;Dunning(1977)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综合了众多学者的思想,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行为需要建立在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为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大多基于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而且更多地聚焦于对外向型国际化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的解释力还有待检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中小企业更是积极尝试涉足国际市场领域,试图融入国际化经营浪潮。随着中小企业国际扩张的兴起,中国学者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也日趋丰富。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探讨已有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解释的适用性(任声策、宣国良,2006);另一类则从中小企业国际化方向维度进行研究,认为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向国际化往往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向国际化是内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陈菲琼等,2003);第三类则以国外已有的国际化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分析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并购(王钰,2006),或者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问题(廖蔚霞,2008)。
  从对已有国际化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来看,国外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其研究背景和企业的国际化情景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大相径庭。从国内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文献来看,尽管已有文献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有所裨益,但这些文献却存在着以下缺憾。一是这些研究仅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某一个方向(内向国际化或者外向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缺乏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方向的整合性思考。二是并未涉及企业国际化的层次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仅选择对产品实施国际化经营还是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是不同的战略选择,如何进行选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这些文献均以静态的视角探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未能将中小企业国际化纳入动态演进的模型中加以探讨,从而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实施缺乏实践指导价值。鉴于此,本文从国际化层次和国际化方向两个维度构建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及其路径演进进行深入研究。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
  尽管企业的跨国贸易行为早已有之,但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历史渊源来看,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了对企业国际化现象的理论探讨。这些理论由于更偏重于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解释而对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操作指导不足。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国际化方向,另一个是国际化层次。从国际化方向维度,可以将国际化分为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两种类型。所谓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并不跨出国门,立足于国内,通过吸引或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加快企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即“引进来”。所谓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跨出国门进行产品销售,进行国外投资、收购、兼并等,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从国际化层次维度,又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分为国际化产品与国际化企业两个方面。所谓国际化产品,是指企业仅向国际市场销售商品或服务,而企业其他方面依然保留在国内。所谓国际化企业,是指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商品或服务,还积极地树立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文章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的支点是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两个维度,通俗地说是“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很多企业都在采用,问题是杠杆不仅重要,什么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杠杆则更重要。根据上述对国际化两个维度和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构建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见图1)。

  中国中小企业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吸纳社会劳动力等所起到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扩土,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依然是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我们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勾画清晰的战略路径。在现阶段的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处于模型的中间位置,即中小企业基本上均立足于国内发展,为国内或某一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国内或某一地区的市场需求为战略目标。从模型来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就是从企业现阶段所处的位置(模型的中心)选择不同的路径,进入区域A、B、C或者D。因此,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选择四条不同的路径,而每条路径下企业的行为选择和最终结果都不尽相同。
  (一)区域A
  在国际化方向上,企业选择“引进来”的策略,通过积极地与外商沟通、洽谈,吸引外商利用资金、技术、生产服务或管理经验等对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与企业合作。但是这种投资或者合作仅着眼于企业的产品,力争通过国外企业的加盟提高产品的质量、知名度和国际性等。企业的产品主要还是满足国内消费者或者国内的外国消费者需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偌大的中国本土消费者和源源不断涌入的外国消费者足以让一大部分中小企业赚个盆满钵溢。在这种策略下,尽管企业依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但企业的产品却已经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从实际案例来看,中小企业可向“青岛啤酒”进行学习、借鉴。“青岛啤酒”始终认为,中国已经是国际化、全球化市场的一部分,惨烈的竞争环境不比国际上任何一个子市场的竞争难度低。因此,“青岛啤酒”早在2005年就将国际化战略放在“内向国际化”之上,并以此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化品牌形象。
  (二)区域B
  与企业进入区域A的国际化方向一致,选择进入区域B的企业依然采用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引进来”策略。但是选择这一路径的企业不仅仅只追求产品的国际化,而是力图通过“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树立企业整体的国际化形象。尽管此时的企业依然立足于国内市场,但企业从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无不与国际接轨,其企业形象及品牌甚至可以享誉全球。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老字号的餐饮企业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学习的典范。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尽管其并未迈出国门,但国际消费者却慕名而来,“go believe”的英文名称更是成为了其企业国际化的典型象征。北京“全聚德”的国际化战略更胜一筹,借“2008奥运”的东风,不仅让众多国外消费者一饱口福,也让企业的招牌真正披上了国际品牌的戎装。
  (三)区域C
  与选择A路径和B路径的企业截然不同,进入区域C的企业在国际化方向的选择上采取外向国际化的策略。这一类型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或服务提供等环节主要针对国外消费者。这些企业始终认为,所谓国际化就必须要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们积极地“走出去”,与国外的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接触并不断融合。尽管企业的生产可能依然保留在国内,但产品或服务的诉求对象却主要是国外消费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众多中国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均属此列。无论是出口外贸还是贴牌代工,其主要目的都是朝国外市场发展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也正是如此,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贸订单锐减、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使得众多沿海中小企业惨遭重创,有的甚至遭受破产之灾。尽管国际化的光环绚丽夺目,但国际化背后所暗藏的风险旋流亦是风起云涌,使得中国中小企业在大踏步“走出去”的过程中如履薄冰。
  (四)区域D
  与选择C路径的企业一样,欲进入区域D的企业仍然需要采用“走出去”的战略。但是,与处于区域C的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企业不仅追求产品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而且希望企业也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外直接建立分公司,形成真正的跨国企业。应该说,这种形式属于企业国际化的最高级阶段。但是,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自身资源、能力、实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到国外市场上收购、兼并或者直接建立企业又对其他国家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消费者习性等比较陌生,因而其风险比选择C路径要高很多。因此,本文对路径D画的是虚线,一般情况而言,不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此种战略进行国际化。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演进
  从以上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仅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环境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四条路径均可以使中小企业步入国际化道路。但是,与众多国际企业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与环境对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从资源占有与整合,自身实力与潜力,国际化环境与风险等方面综合加以衡量,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国际化路径。从中国中小企业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路径A应该成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的方向。但是,选择路径A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就一成不变。从模型来看,进入区域A的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而不断演进,最终实现企业最高层次的国际化水平。第一种演化路径,企业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加大“引进、来”的力度,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性形象而逐渐在国内市场上树立起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在企业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企业资源有了较好的积淀之后,再谋求以企业整体实施“走出去”战略,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国际化。第二种演化路径,处于区域A的企业,不断地提升产品竞争力,巩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产品的“走出去”战略,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国外市场,依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再谋求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最终建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但是从中国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现在已经处于区域C之中,尽管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走出去”的经验和实力,但鉴于国际化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认为这些企业仍需要重新审视国内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打牢国内市场的基础,为更高级别的国际化提供充足的动力。
  五、结语
  全球化在改变原有传统分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了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甚至中小企业自身的认识中,似乎都以为“国际化”、“跨国经营”等都是大企业的事,是国有企业的事。而实际上,在全球跨国投资中,中小企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大企业,从“吉列”、“麦当劳”到“微软”、“IBM”,无不是脱胎换骨于中小企业。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应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在出口、并购和契约式进入三大国际化道路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的。当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全球化的大幕已经开启,但漫漫而修远的国际化道路上却更需谨慎前行。



作者:南开大学 纪春礼 李健 来源:《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8 11:29:15
那个图看不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0 16:55:28
谢谢,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