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了周的原文,觉得,没有任何问题。此文是写给经济学外行/普通人看的,能够写成这个样子,所谓举重若轻,已实属难得。LZ的两三个质疑,个人以为,从专业的角度看,或不成其为质疑。
(2)个人以为,货币作为极其特殊的商品,具有三种以上的属性,对内的支付属性,对外的保值/中介属性,以及独特的金融属性;不同的属性,所扮演的经济角色,所承担的经济功能,应有所不同。
(3)个人还以为,“其二~现实中的经济太复杂~沉淀下来了~”是典型的静态分析,这个尤其不赞同。货币作为金融手段,具有中介属性,具有跨期保值功能;在短期和中长期对于“锚定真实价值”的效应显然不同!而通货膨胀,亦有“跨期改变价值(货币内在价值/财富价值锚定)”的类似效果。在短期和中长期,两者的变动方向及幅度尚不确定(个人研究能力实在有限

[shy],虽读过萨缪尔森的相关主题文章,但老实说,一则没有读透其系统性框架,二则该文是“两代”而非“N代跨期模型”,觉得一般性方面可能~不太有把握,因此不敢放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内部市场要素流动(大国经济)和外部市场要素流动(国际经济一体化)如此充分的情况下,“沉淀下来”似乎不太可能。以中国的实证看(在10个月~36个月之内以不同方式传导),应会以某种方式在经济体内部,以及向经济体外部(国际经济体系)传导吧。。。
(4)另,还是觉得,“其一”的逻辑起点有问题。“其一,两国不同币,单位币值的决定在货币供应量不变或者两国之间货币供应增长率相对不变的时候,上述分析一般是成立的。但是,各国货币发行量不同,单位不同货币的比价即汇率又怎么只有生产率决定呢?”——我想他所提出的“一切逻辑推导”都是基于不同经济体就内部(国内经济范畴)的商品本位而言相对均衡的一个货币发行量或者货币发行量增长率“。可能这个稳定或相对稳定的前提,是隐含的;概因是写给缺乏专业知识的所谓普通人民群众看的科普性文章,是以无法就讨论的逻辑前提而一一仔细界定吧。
(5)最后,还是觉得,周关于升值方式如何升值的建议都有一定道理;且,据传,貌似有/关/部/门/已在考虑接受他的建议了。(其实,此前,个人很少有机会认同“CCER派系”的某些政策主张和理论观点,很多都觉得和中国当前的经济现实有距离,而其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往往又过于“高远”,呵呵。。。)
P.S. 抽空读了周在此主题下的一系列文章,原文在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195-6855.shtml;收获很大。。。[t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