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2007-3-16 18:22:00
转移分异地和就地转移。当下,从农民和企业两个经济学微观主体得角度来看,就地转移是比较现实的。即通过建设地处县城、镇的中小企业来吸收转移的劳动力,而不需要转移到城市。其实这就涉及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要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当然还有这两个概念界定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0 09:56:00
在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学家上看过一篇关于劳动力转移的文章,具体忘了,楼主可找找,写的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1 20:58:00

的确是中国想要全面发展,整体水平进步的大问题.

劳动力的转移也许会带动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民水平的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2 00:19:00
我最近在写有关劳动力迁移的论文~~~~望牛人提点建议,从哪入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5 14:42:00

事实上,从农村转出来的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的假设太理想了.

应该说是那些不想从事农业劳动和不满意农村条件的劳动者.有很多是放弃农业而涌入城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准备从事劳动的农村青年由于信息和教育的关系,他们对现在农业劳动和农村条件的不满,将使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减少.而这种减少不是因为使用了更高的农业技术也不是由于对农业生产投入了更多的资本造成.而是农村环境的推力和城市的吸引力造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5 14:59:00

问题的严峻还体现在中国的南部地区的很多地区不适合规模化生产,技术投入的回报小与其他象城市的行业,在加上由于农民以家庭为单位,面积小,有的地方甚至有限的土地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历史问题),那就更家具了这个问题.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分:那些没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把焦点放在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农村建设一方面靠扶持和加大投入,后者鼓励向非农转移. 农业条件好的地区则要把焦点放在农业上,还要把农业产业化,拉长这条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加工,也是可以吸收一部分劳动者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5 15:05:00
农村建设靠系统内部的优化,从而达到吸引资本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可能性应该说比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建设从而使农村的吸引力增加进而达到建设新农村的可能性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7 19:49:00
劳动力转移是个过程,最终实现的是城市化,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前提,不足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0 14:20:00

发表一下个人的意见,首先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现象,但是在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真正留在城市,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的家还是在农村,他们将从城市所赚的钱用于自己在农村的房屋等建设,这应该也算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一个表现吧。

同时国家启动新农村建设,相应的会带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家的一些鼓励政策,也相应的会带来一定的投资,这些都会提供很多岗位,如果是在城市与农村建设之间能得到差不多的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这些漂泊在外的农民会选择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

所以说大量没有在城市定居的农民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 20:03:00

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理解什么叫做新农村 。我个人理解新农村就是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力发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解决农民富裕的问题。亚当斯密说,农业由于其天生的性质,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工(即提高生产力),所以,农业比制造业 贫困。我们认为,由于农业的土地特性,其生产受到土地产力的约束,所以,如果我们一概的依赖土地生产,再过1万年,农民也不会富裕。

而作为理性人的农民,他也会寻找劳动边际收益最高的领域,即进城务工。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让农民先致富。

至于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问题,我认为只要农村的收益够高,劳动力肯定是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 15:59:00
  新农村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9 16:42:00

二者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起来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17:54:00

增加人口就行了,不要再实行计划生育了,现在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差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18:10:00

增加人口增长,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8 22:24:00
个人观点:发展经济学对发展的定义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对于建设新农村,它是一种关注农民、解决农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提法,劳动力转移是改进农民生活质量方法之一,那么最终目标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其具体做法之一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转移,这样可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建设新农村的提法也就可以落到实处了。所以可以把建设新农村与劳动力转移综合来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0 15:28:00
以下是引用爱学习的人在2007-3-22 0:19:00的发言:
我最近在写有关劳动力迁移的论文~~~~望牛人提点建议,从哪入手啊?

来这里的估计都是做这方面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30 18:53:00
我觉得首先要确定农村指的是哪里的,在江浙和在西北中部以及西南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 18:58:00

所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所有农民都窝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注定要失败,因为70%的人口去分配15%的GDP,无论怎么分配都不可能共同富裕。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9亿农民转移出去三分之二也不多,现在只是转移的开始,虽然一部分收入是来自非农产业,但农村土地还没有解放出来,转移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以目前的转移速度,中国在三十年内都不会出现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缺乏问题。即使在三十年后,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的提高,市场会自动调节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配置,也不会出现农业生产者缺乏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4 12:47:00

农村的劳动收益等于或略低于城市务工的劳动收益时,这种流动会达到动态均衡。

所以,在资源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农村不会出现长期的劳动力缺乏问题。

现在中国应该做的是取消种种限制资源流动的政策,包括户口、暂住证等等,尽量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流动性。

请诸位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7 09:00:00

个人认为,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之所以在中国出现“新农村建设”表明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在保证8亿农民有“好生活”的同时,发展经济。尽管转移出去了大部分农村的“精英”,但留下来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近年来农业人口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提高就可以反映这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8 16:30:00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苦于没有系统的数据,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0 00:17:00

我认为我国目前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使农村资源合理使用.他们在城市工作获得的工资的很大部分寄回老家,这种行为既支持了城市建设,又间接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所以 我个人认为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0 08:40:00
我同意楼上的观点。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果生产力发展了,就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这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着对立的关系,他们是内在统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0 20:11:00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林毅夫的老师D·盖尔·约翰逊(D.Gale Johnson)留下了的他的绝笔<<中国如何就地转移大部分农业劳动力>>,记得好像在哪期的<<比较>>杂志上登过。

网上也有这这篇文章,详见:http://www.zjzw.net/article_hgjjlt_show.asp?a_c_id=09020314&a_id=2207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1 16:06:00

请确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不仅仅是所谓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移.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呼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村里农忙季节基本上是机械化.劳动力得到解放,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农忙季节不必回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劳动力.原先农忙季节需要一个多月,现在只需要几天就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4 00:09:00

这个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很多人把新农村建设视为了“建设(修建)新的农村”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改善农民的生存、生活状况,让农民过得更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当然新农村建设也可叫其它名称,只要赋予其实质内涵就行。问题的起因是仍然把农村与城市割裂开了,把农村和城市对立起来了,农民进城就业了,好像就没人建设农村了,没人再去搞现代农业了;农民自愿进城就业,说明是市场配置资源起效了,农民也是经济人、理性人,是因为收入差距而产生的势,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政策上只要不强行阻碍(设置门槛)或逼迫(让农民失地)农民进城,最终会趋于公平的,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农民都转移了的农村,还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吗?

——以上仅为个人不成熟观点,敬请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20:56:00

好问题,

让我们先来搞清楚几个问题:

1 社么是新农村?

2 新农村的提法是不是有物质基础?

3 劳动力转移到那里了?

4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谁?

……

好多问题提法本来就是模糊的,怎么去让人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21:10:00
能用的土地进行计划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能用的土地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二者正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21:11:00
第一句应是进行机械化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23:50:00

长远来看,关键在于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短期,农村人口的转移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还有一点,新农村的建设是需要几十年时间的。

同意以上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