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aoyecangxiong 发表于 2010-6-7 17:09

我提出点问题
(1)“进入条件为新加入者的边际贡献大于原团体的平均贡献来度量,一旦不满足该条件,该加入者禁止加入该产品的合作生产,根据自愿原则可转入其他产品的合作生产中(同样需要满足Mar>Aver)或自给自足的单干。
”
那么对于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而言,基本上不符合条件,最终淘汰,最终结果是随着老一代人的减少,没有后来者的补充,最终这个制度后继无人,还是要失败。
即使说不失败,随着这个团体生产力大大提高,那么最终是否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利益群体,非集体合作经济,而是集体垄断大多数人的利益群体。
答:首先以一个例子解释一下,就拿斯密所举的针厂为例,社会上有100人,一个人时日产量很低,随着人员的加入平均日产量逐渐增加,人数--产量曲线(假设连续)一阶导数先增后减,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与人数--产量曲线相切时,相切点的人数为25人,这时再增加的人不符合条件。但是后面的75人可以组成同样规模大小的3个合作制企业,真正有麻烦的是产生余数时,这些人的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效率。但这种余数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
学习曲线的问题,先进入的由于学习效应,效率较高,但是后面组成的团体和前面组成的团体不存在为了利润残酷竞争的问题能够继续生存,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样成为熟练生产者,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总体来看还是公平的。
(2)“Mar>Aver ”或“或自给自足的单干”,那么。这就矛盾了。
估计你的意思是应该是想表达Mar<Aver则被排除团队,Mar>Aver则不愿意加入团队这个意思。
答:还是以举例来说明,有ABCD四个人,单干时效率都为1,任两个人联盟效率为2.4,任三个人联盟效率为3.8,4个人联盟效率为6..5,不管组合成什么样的子集合还是全集,都满足边际效率大于原先的平均效率。但一旦脱离集体,效率就回到1。Mar是指加入集体后带来的效率,而不是指自己单干的效率。呵呵,不知说明白了没有。
(3)“自愿进出集体”由于很多生产力不能直接衡量,那么差的人容易混进来,好的人不愿意为集体卖力怎么办?相当于产生“逆向选择”,是否有相关好的机制来衡量,而不是说好人进坏人出这么简单。
这个问题,前面已有过说明,我信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一旦多数票原则认为这人不适合,就算有些误差,估计也差不了那里去。
(4)“创新型人才”这个会不会导致有才华的人进去后成了“懒人”了。他能研究,就是没有生活压力,导致不出成果。怎么办?还有可能有才华的人进去后也很认真研究,但是也没出成果。这个性质和“懒人” 不一样,但是结果一样,如果没有衡量标准,单靠群众不适合多数逐出。
这个比较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衡量的标准误差不可避免增大一些,首先设计一个机制,这人必须能够忍受一系列旨在考验意志和兴趣的学历难关,真实的目的其实是通过这样一个选择甄别机制,让不真正热爱科研的人被甄别出来,不喜欢这个事觉得混进去还不如不进去,这个甄别机制应该不难设计。
下面问题:比如一个团队10个人,那么很容易清楚对方能力,如果一个团队10000个人,整个团队能有几个人清楚他的实力?而每个团队的人都是专业人才,如果想提高生产率,那么肯定要花自身工作时间很多,基本上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监督某个人。所以认为,靠群众不适合。
答:每个大的团体,内部还是有许多小的分工,由小的分工团体来履行互相监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