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人争论这个问题那么久,把概念搞搞清楚就OK了
第一:我们研究消费者均衡的时候首先就是假设商品无限可分的,所以不要去考虑4美圆在X,Y之间该如何分配,该分别购买多少;
第二:消费者均衡有两个思路:一是基数效用论者的思路(虽然过时了),两个式子构成方程式可求解
MU1/P1=MU2/P2 1式
X1*P1+X2*P2=M 2式
二是序数效用论者的思路,也就是用无差异曲线,用到微积分(拉格朗日法)也是两个式子求方程解
MU(X,Y) 1式
X1*P1+X2*P2=M 2式
该题中我们发现:题目给出的数据刚好能在用掉46美圆的时候达到一个均衡,但这个消费点在预算线内,一定不是最优的。为了达到最优,必须仍然满足上面的两个思路中的一种(以序数效用为准),要知道,并不是只有25/5=20/4,很容易就可以找到30/5=24/4,40/5=32/4……所以大家根本不用在MU1/P1=MU2/P2上去纠缠,钱有多,只要放心大胆地继续买进X,Y就是了。如果不是同时买进X,Y的话,比如只买进X,MU1就下降,MU2上升,所以必然是要让MU1,MU2同方向变动才能保持1式平衡,结果就是同时买进X和Y。
大家可以借这个题目整理一下思路,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紧扣问题的类型,确定涉及的理论,然后思考该理论的要点,包括前提假设,如果假设不符合题目内容,那说明理论选择有错误(当然不排除这是个错题的可能),确定了理论的要点,其他就丢掉吧,别去考虑其他的,不然就变成钻牛角尖了。
题目不断在变,但所考察的理论是不变的,找出理论中不变的因素,对应到题目中去寻找不变的数量关系。
鄙人愚见,希望能抛砖引玉,让版内有心得的高手门都出来畅谈如何去考察问题,特别是如何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考察问题。在这方面,我也有些迷茫,静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1:20: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