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不确定性理论在这里求教!请各位高人用中高级的知识作一下解释,有数学说明更好。
人大高鸿业书中对于不确定性的讨论,首先从不确定性的含义开始:“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之后,定义了风险:“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的时候,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查过《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没有看到有关风险的说明。个人认为,不确定就是有风险的,为什么还要定义“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为风险呢?所以,首先想请教关于“风险”,如何去理解。
其次,不确定性理论中的“预期效用模型”的原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它和“均值-方差模型”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也就是说,这两种理论是不是都能独立解释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行为呢?他们是并列还是互补?
再次,为什么要用预期效用最大化为标准,而不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标准?即使说人们的经济决策依靠的是效用判断,那为什么不用预期收益的效用最大化为标准呢?
最后,人们碰到的情况大都是手中有一笔资金,面对一项投资,如果投资就产生了不确定性,因为会有获利和亏本两种情况,那我们用预期效用最大的原则进行判断是否是有意义的呢? 具体得说,在教科书中,大部分的图都是风险回避者的效用-财富曲线来描述风险的相关问题的。那个图中就表明一个问题:一个风险回避者,在两种情况下,财富分别为A,B点(横轴);他的预期效用则为B点对应的U3;而他的预期值的效用为B点对应的U2;由U2>U3我们确定他是风险回避者。我的疑惑是:如果预期的效用值在C点之前赶不上U2的话,那BC点之间的预期就没有办法刺激该消费者去选择一个投资了,也就是说,是否进行投资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判断?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那用简单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仅仅去判断什么时候预期效用达到最大是不是就有失偏颇呢?(我想我的问题是出在把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混到一起去了,没搞清楚各个理论的使用范围和针对性)
还有其他困惑,比如保险和投资有很大不同,在讨论的时候会造成概念的混乱,还有用预算约束线的方法对不确定性下的行为进行讨论等,由于思路混乱,待整理之后上传一个文件向各位高人讨教。
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
我的理解挺简单。不确定性,就是随机性。

关于风险的定义问题,感谢各位指点,但还有后面的没有回答完啊。我的意思是说,一般教科书中对“预期效用模型”“均值-方差模型”都是独立去谈的,是否有高手把学习感受发上来,重新组织一下有关不确定性的理论的知识体系呢?我感觉两个模型是有前后继承的关系,或者说是同一个问题两个角度的关系的。比如预期效用模型是否更侧重于继承了微观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分析方法,而均值-方差模型则侧重于金融投资理论?还有,在微观分析中,市场线可以和无差异曲线配合进行分析,而又可以和效率边界结合进行分析;再有,收益是大家所关心的,如果再考虑风险,那为什么在预期效用中什么表示风险呢?如果是仅用收益值作变量衡量效用,没有其他衡量标准,就象是全世界只有一种商品,那唯一的原则就是拥有尽可能多的这种商品。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不用收益最大化去衡量?难道不是赚得越多越高兴吗?
所以,请求各位高手把自己学习的感受发一点出来,分享一下,比如对不确定性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联系,不确定性理论在整个微观理论中的位置,不确定性理论中各种观点的内在联系等等……期待中…… 再次感谢各位!


来了这么多高手,楼主的门槛有定这么高,小弟都不敢说了/一头黑线……
小弟我没看过什么书,也没学过什么中高级理论(甚至有几个问题还没太看懂),就算抖一下胆吧今天/脸红……
1。关于风险,很多书上说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有时我们也将“坏”的不确定性成为风险。但我想这里面有一个共识在里面。我想经济学中引入风险的概念,不论是从严密性角度考虑还是从方便性角度考虑,我想都是借用了随即变量及其分布这些数学工具的。记得在学习概率论的时候书上提过一嘴,说一个随机事件,应该是知道他的可能结果及其出现的机会,只是不知道到底哪一种结果会发生。对于不知道可能结果或者每个结果可能性的事件,不能称为随机事件。好比说,明天刮风的概率是40%,下雨的概率是60%,但是你不知道,而且没有其他任何信息,那么对你来说刮风和下雨的概率就是各50%,一定有个概率在哪里(不好意思,好像应该举刮风或者不刮风……小弟不行啊……)
就是说概率是前提,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就无法进行研究,没法决策,什么都靠瞎蒙。
2。这个预期效用模型和“均-差”模型我都没听过啊,就先按自己的理解编了,错了楼主包含。
估计你这个可能是中高级里的提法,我没看过这方面的书,不过记得Stephen.A.Ross的Corporation finance里面提到过两个分离定理,其中有一个我估计跟你这俩模型有关。说在金融市场上,在共同预期假说下,大家都会选择相同的资产组合(buy the market),而不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即效用曲线,而在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的连线上选点,是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即效用曲线决定的。
第一步,均-差模型在评价一个决策或者资产的好坏是,她是一个可观的东西,实际上它衡量的是单位风险的价格,也就是风险生水,好比说,市场对1单位风险要求的贴水即预期回报是1,而你准备花3去买2单位风险(市场套利决定这模型是线性的),那你就不合适的,即使一个在强烈的风险偏好这也不会去这么做,因为爱冒风险与不理性不是一个概念。
第二步,也就是所谓的预期效用模型起作用了,我到底是花我手里的1块钱,存银行,还是我再跟邻居借一块钱(不用给利息),把两块钱都存银行,这就是效用函数起作用了。但是这时候已经跟均-差模型没有关系了,因为你已经利用了均差模型筛选出了银行是你在和零息借贷之间权衡的最合理的资产。
分离定理解说了这两个模型功能的区别和联系。即均差模型虽然涉及的变量是随机变量的两个数字特征,但实际上它给出的是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只有预期效用模型才因为人的不同,会对不同的风险有所选择。
3。预期效用最大化还是预期收益最大化吧,不知道楼主注意到没有,一般这类问题,他们总愿意设计两组预期收益相同的资产让你选择,这时候你如果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原则你怎么选?他们两个肯定是有差异的,但预期收益一样,怎么办?就得用预期效用最大化。事实上,预期收益最大化不能成为一个决策标准的,在消费者对风险敏感的情况下。甚至确定性的收益也不能够作为决策标准。因为消费者所有的选择都是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就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一样。只是有时候效用是收入的函数,如果碰巧是单调增函数,那么收入可以引申为最大化原则。但是当收入是不确定性的时候,效用函数不再单单是收入的函数了,预期收入最大化就不能成为效用最大化的合理替代原则了。
第4个问题还是登楼主整理了之后再说吧,不过感觉楼主说的那个不等式的例子好像有点问题,北大的平新乔和朱善利的书上都对风险规避者的效用函数有更严密的数学定义,老高那本是稍嫌直观了,但不冲突。
总结一下楼上高人的回复:
1:风险就是概率表示的可能性;
2:预期效用模型和均值方差模型都是范里安书上提到的。其实楼上高人说的“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的连线……”就是市场线(Market line),表达的意思就是为了让一个人承担风险所需要支付给这个人的经济补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楼上说的“风险升水”。所以知识相同,表达不同而已。
楼上是想说:均值方差模型用来判断一个投资是否公平,或者说是一个投资是否风险和收益相符,说的是对于市场所有主体都是公平的。预期效用模型是用来说明一个个体是否会认为这个投资合适,或者是否会选择这个投资。前一个模型是说这个项目能不能投资,后一个模型是说这个项目我愿不愿意投资。
在范里安的书里面,还将市场线和无差异曲线(以收益率和方差为自变量)联系起来,用来确定一个投资组合应该是怎么样的。而在预期效用模型里,老范还用到了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去分析一个投资具体该投资多少资金。所以我在这里有些混淆:投资组合已经有一个分配比例了,再研究一个项目该投入多少资金。如果看过书可能知道,预期效用模型里分了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但均值方差模型里就无所谓好坏了,这个方面该如何去看呢?也就是这两个理论中的使用范围的问题了吧?
3:接着上面的思路,所以对于一个个人来说,由于大家的偏好不同,所以即使收入一样,而效用因人而异,所以用效用最大化去衡量,这一点已经搞清楚了。我想,预期效用模型里那个效用函数是关键,那个效用函数必须能体现我们对一个人风险类型的判断(风险回避,中立,偏好者)。所以在模型中就不需要再对风险进行表述,所以我将模型误以为只有一个收益值为衡量标准。
4:思路已经理得差不多了,我的问题还在整理中,期待继续有高人出现,感谢楼上的朋友。过几天把我们讨论的东西整理出一个记录来,大家可以作为学习心得交流一下

再补充一些:即使是同一个投资,风险,收益率对大家都一样,也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判断人的风险类型,这种风险类型是通过以收益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来体现的。也就是我们遇到的经典的那个类似生产函数的图形。
这样的话,就是说预期效用模型适合于个人是否投资的决策;均值方差模型适合于这个人对各种投资组合的比较和判断其投资价值。是这样理解的吧?
刚才思考了一下,又来加几句:
既然我们确定了是用效用去判断一个投资对于一个人是否是可以接受的,那为什么我们不用预期收益的效用最大化,而用预期效用最大化?(这两个概念是明显不一样的)按照刚才的理解,似乎是应该选择预期收益的效用更合理啊?就是说,同样面对一个投资,有人就觉得这个预期收益的效用大,有人就觉得这个预期收益的效用小,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该到模型自身的假设中去找答案,但暂时还是想不通,请高人现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7 2:11:10编辑过]

比学者专栏里的文章学术气氛可浓多了:)
不小心到那边看了一眼,怎么什么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都在那边出场了:) 没一个认真探讨学问研究问题的。。。

我微观的问题是个纯外行。试试看能不能看懂你的问题。。。

关于预期效用与均值方差
如果一个人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
是不是说这个人在按照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在做选择呢?假定一个人有一个风险规避的基数效用函数,显然,对不同的收益可能结果的分布,其预期效用是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要让这个人总是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或者方差一样时,选择均值大的,那么就必须有额外的假设,比如分布是正态的,基数效用是二次的,等等。
关于预期效用与均值方差
如果一个人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
是不是说这个人在按照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在做选择呢?假定一个人有一个风险规避的基数效用函数,显然,对不同的收益可能结果的分布,其预期效用是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要让这个人总是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或者方差一样时,选择均值大的,那么就必须有额外的假设,比如分布是正态的,基数效用是二次的,等等。
楼上朋友的问题好玩,我也还没弄清楚“如果一个人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是否属于按效用最大化来选择,个人觉得不是。你说的那个似乎是金融学里的效率边界,效率边界很象无差异曲线。根据理性人假设,一个人一定会在收益率一样的情况下选择方差小的,在方差一样时选择收益率大的,这样就能确定效率边界了啊。所以不需要什么附加的假设。
还有就是,效用函数如果都出来了的话,应该已经属于序数效用论的范畴了,不会是“基数效用函数”吧?
与大家一起讨论,希望思维上的混沌能不断得到澄清。
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指出,“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用概率值来表述 的,这是风险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无法用概率值来表述的,就是不确定性。”人们处理不确定性的通常作法:一种“平均观念”。二者有很好的“巧合”,这证明了以概率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合理性 。
用统计方法对于风险的处理不外乎是
均值,方差,变异系数,以及投资组合的协方差计算等概念。
颠来倒去不过都是这些内容。[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0 14:47:03编辑过]
楼上朋友的问题好玩,我也还没弄清楚“如果一个人在均值一样时,选择方差小的。”是否属于按效用最大化来选择,个人觉得不是。你说的那个似乎是金融学里的效率边界,效率边界很象无差异曲线。根据理性人假设,一个人一定会在收益率一样的情况下选择方差小的,在方差一样时选择收益率大的,这样就能确定效率边界了啊。所以不需要什么附加的假设。
还有就是,效用函数如果都出来了的话,应该已经属于序数效用论的范畴了,不会是“基数效用函数”吧?
与大家一起讨论,希望思维上的混沌能不断得到澄清。
呵呵,金融学的那个东西是假设了收益率是正态分布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你这样问我就不想回答了
最近听了几堂博弈论和金融学的课,发现一个几乎是废话的道理。
数学期望和方差,这两个量是不变的。
大家都从这里来研究不确定性的。。。
[em01]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