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2-19 22:00:12
    个别物品的价值有“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两种形态。因此,要注意区分“个别物品的价值”与“个别价值”的不同,不应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9 22:02:30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而价值本质规律的核心则是价值(作为代价耗费)必然趋向最小化。这种价值最小化,不过是等价交换在越来越小的程度上的实现形态,因此它并没有根本违反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比如,两个互相交换的商品原先以100元实现等价交换;生产率的提高与市场竞争,这两个互相交换的商品就可在90元、80元、50元甚至40元的更小交换价格下实现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本质规律作用与意义的体现。它体现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量的成本得到下降;这样,如果存在市场竞争,每个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必定随着下降。所以价值本质规律正好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运动趋向,也反映了价值的本质属性:以最小的代价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用与效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07:50:49
    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形成价值”,并且只有“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价值(新价值),这才是劳动价值论的真正意义。而这个意义,只有在揭示了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从而明白价值会趋向最小化的情况下,才能得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07:18:23
    机器、科技等的作用,不是在增大物品的价值,反而是减小物品的价值含量,使物品只需耗费更少代价就可获得。因此,只有必要的人类劳动,才是有资格构成物品新价值的唯一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6 09:48:43
    我们说的实际上是物品的“个别价值”,而不是物品的“社会价值”。个别价值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是大多数人都确认的;问题在于:当物品的个别价值下降后,物品的社会价值仍有可能保持不变,从而使人在“社会价值减去个别价值”的更大差额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超额利润)。这样就使人产生错觉,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创造更大价值。 但这个错觉在所有同类生产者的生产率都得到普遍提高时,又消失了---就象“丰收悖论”所说明的那样。因为,当所有生产者的生产率都普遍提高时,没有一个人会因生产率普遍提高而获得超额利润,利润重新陷于“均衡利润”的微利境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6 09:50:33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因先进机器的采用而获得一笔超过这一均衡利润的超额利润,使整个生产利润增大,那么这个生产利润的存在就会掩盖这个均衡利润的存在,从而使人以为,利润并不单单来自于人类劳动,而且还来自机器等因素。这样,劳动价值论就难成立了。但当市场竞争加剧,迫使所有超额利润纷纷消逝后,均衡利润呈现出来了,此时才看到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2:55:04
        马克思曾这样说:“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07:34:51
       均衡利润反映与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作用,是劳动价值自己的利润。而要证明均衡利润的存在,就必须在市场中引入充分的竞争,以将所有附加在均衡利润上面的“假价值”过滤掉。通过这种市场竞争,最终只剩下“实际成本”所构成的商品价格。从必要成本耗费上看,这已经是最小程度的必要价格了。在竞争之下,价格不可能包含任何非必要的因素;最小化的价格只能包含必要的生产要素的成本。这是竞争性的市场告诉我们的一条基本原理。所以,保罗·斯威齐这样评价竞争在劳动价值论中的地位:“关于价格决定的竞争性供求理论,不但同劳动价值没有分歧,它反倒成为劳动理论的一个主要的---即使有时候未被人承认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则这样说:“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值一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07:36:19
        均衡的意义在于:当经济离开均衡点时,经济就会产生一股力量,迫使经济状态回复至均衡点;当经济离开均衡点越远,这股“回复均衡”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7 20:34:51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每个物品中的均衡利润也都以新的形态继续保持着,因为,如果每个物品的均衡利润得不到保持,产生变动,势必影响到整体经济的生产价格的稳定性,从而使生产价格产生相应变动。所以,所谓生产价格,实际上已经包含着所有个别物品均衡利润的预先存在,预示着劳动价值论在所有个别物品中的存在与作用,预示着劳动价值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全面存在与作用。所以在此要特别指出:如果生产价格与物品价值存在偏差,如果任何一个物品中价值与其价格存在偏差,那么,这种偏差是不稳定的(就象超额利润与亏损是不稳定的现象一样),必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调整运动,从而使这种偏差缩小以至完全消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7 20:37:22
因此,现实中的生产价格是由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内在地产生与汇合形成的。所有个别物品各自的价值运动,通过一系列调整变化,最终形成整体经济的生产价格。……价值与价格的这种偏差,会产生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调整,最终使这种偏差得以消除,而不是任留这些偏差存在下去。….某种生产价格也得以动态地建立,这是在‘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相符合’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生产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9 07:37:22
在这里体现了“生产价格”的新思想,这个生产价格新思想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不同,它包含着每个物品中价格与价值的相等,是在这种价格与价值相等的情况下成立的生产价格。因此,新的“生产价格”要具有这样的双重前提、包含这样的双重结果,即:每个物品中价格等于价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只要求达到后一点,而不要求达到前一点; 由于它保留了每个部门、每个生产者、每个物品中价格与价值的差,所以就给后人留下了难题---“转形”计算的难题。而在这里所阐述的新生产价格思想中,这个难题已经由市场经济运动自己解决了;因为,当经济运动将每个物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差拉平后,自然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9 07:41:19
新生产价格思想所要达到的这“双重结果”体现出如此完满的结果必定令人难以置信,人们会认为,经济现实如此复杂,每个生产部门,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方式与获利水平高低不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不存在各个部门之间价格与价值之差。但是,马克思是在假设资本流动完全没有什么障碍的理想情况下建立起他的生产价格概念的,如果这种理想情况确实存在,则每个部门及其中每个生产者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与亏损现象,也可以容易拉平,从而实现双重结果的生产价格。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生产价格”得以成立的理想状态,也是新的生产价格思想得以成立的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4 07:15:46
价值由个别物品的价值向生产价格形态的转化,是以市场竞争的必要方式而实现。竞争首先将任何一个物品中价格高于实际成本的所有超额利润削平,从而形成“价格等于成本”下的均衡利润。然后,再处理“价格等于成本”内部各物品所存在的不同均衡利润问题,从而使所有个别物品的均衡利润走向一致,并汇合成整体经济的均衡局面,最终形成整体经济的生产价格。这个生产价格,满足“价格等于价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双重结果,因此是新的生产价格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4 07:17:07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均衡利润(无论是个别物品的均衡利润,还是整体经济的均衡利润)的价值论,均衡利润反映了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作用,是劳动价值自己的利润。因此,各物品不同均衡利润与生产价格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实际上只是在劳动价值论范畴内存在的问题,它们并不构成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这样,那怕这些个别物品的不同均衡利润还没有走向统一,没有最终形成生产价格,劳动价值论也存在着并且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6 07:16:03
马克思价值论的特征是“总体”价值论,即它认为每个物品的价值(特别是个别价值)与其价格是存在偏差的,但总体(整体)来看,这两者是相等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这个观点是非常熟知的。但由各个物品的价值(个别价值)与其价格的偏差到所有物品的总价值与总价格的相等,这个过程是如何得到说明的?虽然马克思在许多地方都表达过“互相抵消”的思想,但论证过程还不太充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6 07:25:28
与笼统的“总体”论相反,在此想以价值的“原子分析”方式进行考虑与研究。在此我们也要追究到物品价值的本原因素中去,这个价值本原因素就是一个物品的个别价值。什么是物品的个别价值呢?就是生产、经营一个物品所实际耗费去的费用的具体体现。通过观察一个物品所实际耗费去的费用与其在任意市场上所获得的价格的比较,来考虑与研究整个经济价值运动(所有物品的价值运动,及价值的整体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0 07:37:17
任何亏损,都是要补偿回来的,而不管是什么人亏损,也不管是由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将这种亏损补偿回来。这种亏损补偿机制,就是马克思的“总体”价值论得以成立的基础。这种价值论认为物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偏差普遍存在,而总体上,总价值与总价格是相等的。如何相等?如何完成这种“相等”过程?就是要通过这种以盈补亏的“偏差纠正机制”来实现。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以盈补亏的“偏差纠正机制”及其意义,虽然他有“互相补偿,彼此抵销”的思想。以盈补亏的“偏差纠正机制”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指:物品的“个别价值”是价值的本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0 07:39:59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任何偏差都是不稳定的,无论这种偏差是否得到了以盈补亏的补偿(因此任何“以盈补亏”也都是不能长期维持的);而这是对偏差的基本否定。对偏差的以盈补亏不可能导致对偏差的长期维持,因此偏差最终因其不稳定性而趋向消除。这样,“价值原子论”认为:任何一个物品的个别价值都成为相应价格上下波动的一个微观中心,它们各自构成了一个个价格绕个别价值波动的系统(就象电子绕核子旋转波动的原子系统那样),所有这些微型系统的叠加,构成了总价值与总价格的相等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2 07:30:07
关于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及价格的关系,马克思经常表达这样的思想:“必须始终把市场价值…与不同生产者所生产的个别商品的个别价值区别开来。在这些商品中,有些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另外一些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就会实现一个额外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而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却不能实现它们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马克思如此严格区分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但是他却没有充分指出:那些高于市场价值的个别价值将如何办?同时,低于市场价值的个别价值将具有什么意义?高于市场价值的个别价值所形成的“亏损”,是需要补偿的,并且,就算亏损得到补偿,这种个别价值高于(或低于)市场价值的状况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实际上一切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偏差都将消除。马克思关于在交换中价值决定(实际上是“价值实现”)的“平均条件”与“中等条件”思想,实际上是将个别价值与价格的偏差普遍化与固定化了,而忽视了这种偏差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因为要实现这种不稳定偏差的“回归”---个别价值与价格的相等性,需要非常自由的市场机制,而这种市场机制在现实中是很难见到的,市场被各种各样的垄断力量所分割,对市场固有的自由性构成了很大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见到个别价值与价格的偏差的消除了,甚至就连这种消除的趋向也没有见到。于是,马克思的“平均条件”与“中等条件”观念就显得相当合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2 07:32:39
马克思以一系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实际上是追寻一种在数量上与实际的市场价格相适应的价值论(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论则认为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相反)。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并不是“价值决定”,而是价值实现,即任何物品的个别价值在市场中所能够实现出来的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实际上,就算马克思再设想出更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需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难以准确说明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非常动态的偏差的数量关系,这种关系是非常不确定的。在一系列价值形式中,只有最本原的价值形式即“个别价值”才是最确定的,因为它表征的是物品具体而实际的耗费。而其它形式的价值,特别是马克思一系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的价值,实际上都是这个个别价值的各种实现形态与实现出来的程度,而这个实现程度,完全是灵活能动的,它必定与个别价值存在非常动态性的偏差。但正象前面所说,这种偏差是因为存在一个盈亏互相补偿的机制,才得以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3 07:41:20
价值原子论指出个别价值对于价值衡量的本原性,一切价值衡量,都必须要从这个本原出发,只有从这个本原出发,才能说明一切价值衡量问题。每一个物品自身的非常微观性的实际耗费与价格之间的偏差与补偿关系,最终构成了宏观整体意义上的价值运动,就象任何一个有机体的运动必定建立在其中千千万万个细胞的能量吸收与释放过程上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4 07:49:15
价值表征使用价值,表征效用与财富,表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程度,在此同时,也自然地表征这种使用价值(财富)是如何得来的,是难以得到还是易于得到,难以得到即表明它很稀缺,人类在它面前会更贫穷,相反则反。因此价值可简单归纳为: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07:59:00
李嘉图可以说是对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确认最明确坚定的古典思想家,在他这里,真正体现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而越小越好的特性。“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第232页)这段出色异常的话语,使我们清楚明白价值与财富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这对于有意无意将价值与财富混为一谈的人的糊涂观念是一个清晰的批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 06:54:47
“假定用一定量的资本,一定人数的劳动原来可以生产袜子一千双,后来因为发明机器,同一人数可以生产袜子两千双,或袜子一千双外加帽子五百顶。这两千双袜子的价值或一千双袜子加五百顶帽子的价值决不会比采用机器以前一千双袜子的价值更多或更少,因为它们是等量劳动的产品。不过全部商品的价值却会减少,因为产品由于这种改良而增加后,其价值虽然会和没有这种改良所生产的较小数量的价值恰好相等,但没有改良前已经制成而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商品却会受到影响。那些商品的价值将会减少,因为它们必须和在这种改良的各种便利条件下制成的商品完全落到同一的水平。就整个社会来说,商品量虽有增加,财富虽有增益,享受品虽已更多,但价值量却减少了。通过不断增进生产的便利,我们虽然不只是增加国家的财富,并且会增加未来的生产力,但同时却会不断减少某些以前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错误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对于这一问题的错误看法,由于把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混为一谈,由于对什么是标准价值尺度的问题具有毫无根据的观念”。(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第233页) 之所以摘录那么多,是因为这段话至关重要。它与人们平常的习惯观念相反,认为机器及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并不在于提高商品(和全部商品)的价值,相反,在于降低它们的价值。而人们习惯认为,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相应商品的价值,提高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看到李嘉图这段话,对价值有这种习惯观念的人到底会怎样想呢?他们肯定会想:李嘉图非常荒谬,怎么可能在使用先进机器以后,财富量既大大增加,但其所包含的总价值却不变甚至有所减少。所以李嘉图在此特别批判了这种将财富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观念,并且把它归结到“政治经济学中许多错误的根源”的高度。同时,他也隐晦地揭示了资本利润率总是趋向下降的规律性。另外,李嘉图还揭示了生产总值GDP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良不是在增长,反而是在下降,因为他明确提到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兴起,“全部商品的价值却会减少…”。所以,所谓GDP是相当含糊不清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 07:55:36
“财富不取决于价值。一个人的贫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多寡…正是由于将价值的观念和财富的观念混为一谈,才会有人认为:减少商品数量---也就是减少生活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的数量---财富就可能增加。如果价值是财富的尺度,这种说法就是不能否定的,因为商品价值会因稀少而提高”。(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第234页) 于是这就产生了另一种“价值悖论”,即“减少商品数量,财富反倒增加”。我们把这种价值悖论称为价值与财富混淆下的价值悖论,可以简称“价值财富混淆悖论”。它表现为:社会物品越多,人们就越感艰难穷困(因为生意难做了),相反,社会物品越少,越缺乏,人们就越感到富足(因为生意好做)。但是实际上,价值(作为代价耗费)与财富在任何时候都是互相背反的,财富越多,单位财富量所具有的价值就越小,财富越少,单位财富量所具有的价值就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5 07:43:40
“在我看来,萨伊在其杰作的第一章所做的关于财富与价值的定义似乎特别不适宜…他说,财富只是由本身具有价值的东西构成的,财富所由构成的各种价值的总量大,财富量就大。总量小就小”。 李嘉图批判了自己的同时代人萨伊将价值与财富相混淆的观念。
“总起来说,我虽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商品的真正充裕和价格低廉对于一切消费者阶级所产生的利益,但我却不能象萨伊先生一样根据一种商品所能交换的其他商品的多寡来估计该商品的价值”。 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它表露了古典经济学终结者李嘉图对于价值的实质思想,在李嘉图看来,价值的本质就是“价格低廉下的财富的真正充裕”,从而有利于“一切消费者阶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与本书一贯强调的价值本质非常吻合!完全一致。对于这样一个价值本质及其所带来的崇高观念,就是李嘉图后来更伟大的学生马克思也似乎没有揭示到;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将价值与交换价值相混同。价值从本质上说不应被理解成一种商品的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4 07:23:05
“自从我开始注意政治经济学问题以来,我一直认为在任何生产部门内应用机器,只要能节省劳动,便是一种普遍的利益。…发明机器或首先有效地使用机器的人,虽然可以暂时获得厚利而享受额外的好处。但随着机器的普遍应用,产品的价格就会由于竞争而降到等于其生产成本的程度。…我认为,劳动者也将因为采用机械而同样得到好处,因为他们将能用同样的货币工资购买更多的商品…所以我便认为工人阶级将由于使用机器后商品普遍跌价而和其他阶级同样受益。…但我现在深信,用机器来代替人类劳动,对于劳动者阶级往往是极为有害的。…对劳动的需求就必然会减少,人口也将过剩,劳动阶级的生活状况就会陷于贫困。…一个国家不鼓励人们采用机器总是不妥当的,因为如果资本不能获得在本国使用机器所能提供的最大收入,就会被输往外国,这对于劳动者的需求的不利影响,要比普遍采用机器所产生的影响严重得多”(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第331、332、334、339页)。 采用机器等先进生产要素,既可以减少一般商品的价值,也可以减少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价值。这样李嘉图便陷入了两难矛盾,因此便产生了被马克思称为“科学上的诚实”的思想转弯。用机器来代替人类劳动是好还是坏呢?李嘉图从“整个劳动者阶级”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极为有害”,虽然一个国家没有采用机器对于劳动者来说“更为有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广大劳动者不仅只是形成一个具有一致利益性的“劳动者阶级”, 而且更重要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广大劳动者也分别形成各个不同的“行业劳动者”,并且,这些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互相矛盾与对立的。比如,劳动者就分为工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者,及服务业劳动者,在这些大行业内部还分为无数的分支行业,这些行业之间利益上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我们会发现一种规律:一个行业的高效率低成本能够促进另外一些行业的充分发展,相反,一个行业的低效率高成本会制约另外一些行业的发展。要使一个行业高效率低成本,就必须充分采用先进机器等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而这会引起李嘉图所担心的“对劳动者阶级的极为有害”,但这只是对这个行业的低效劳动者造成损害,而对其它行业的劳动者来说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李嘉图就没有想到,包括以高举“阶级斗争”旗帜为己任的马克思,也没有充分注意到,他们没有注意到,劳动者阶级内部因行业分工,同样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性,而不是“利益一致”的。人类经济发展的奥秘,无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一个行业的革命性变化与提高来刺激起另外一些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如果这些行业为了保护低效劳动者的利益而维持现状,那十分显然,人类经济与整个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7 07:04:59
“人类所消费的某些东西,例如在某些情况下的空气、水、日光等,是自然所赐与的无代价礼物,不需要人的努力却创造它们。这些东西没有交换价值。…所以它们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 但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要尽可能使任何有价物品转化为这样的无价物品吗?不就是要消灭物品的交换价值属性吗?不就是要尽可能使人类获得自己的所需不再耗费代价吗?所以,如果政治经济学被介定为这样的科学,那我们就有理由希望这种科学被消灭得越早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9 07:23:46
“所谓劳动,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役使自然力而已”。 欣赏萨伊关于劳动的这个思想,因为它与本书前面对劳动的介定“劳动是人类生命力在自然创造财富过程中必然辅以的代价耗费”非常吻合。前面说了,这个“创造财富的过程”更多的是自然的过程,是人类利用自然力自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而人类劳动只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因此,越是高明的人类劳动,就越懂得减少自己的直接参与程度,懂得通过自然自身的运动来达到目的。这是人类劳动对于自然运动的“理性的机巧”。因此劳动是“人类役使自然力”是简洁而深髓的创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