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6-27 06:55:06
物品这种有用性到底表征什么意义?价值表征物品的这种有用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十分显然,物品的有用性表征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没有物品的这种有用性,人不可能生存下去,比如,如果没有自然空气中所含氧气对人生命至关重要的有用性,根本不可能有人及所有需氧生物的生存。因此,追根究底,价值的最高和最终意义是:表征人类之生存与发展;价值作为效用与使用价值,含意即是指物品能够增进人类生存、生活的提高与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提高进步,那么任何物品都无所谓效用与使用价值可言。因此当我们说“创造更大价值”时,我们的意思是说:创造更大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物品的价值越大,物品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也就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7 06:56:39
由此可知,价值具有一种“人本”性(或称“人义”性),即任何物品,只有对人“有用”才是有价值的,对其它非人物体、非人生物有用,都无所谓“价值”可言。可以说,宇宙间任何天体、任何物品,只有被地球人(如果宇宙间只存在地球人的话)利用到,才是有价值的,相反,背离地球人类之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的任何物品及其作用,都是无价值意义的。如果人类从地球上完全消亡,则宇宙间所有物质都会丧失任何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8 06:48:39
价值的“人本”性还包括耗费“人的代价”的特性,即只要耗费“人”的代价,就是有价值的。耗费人以外的其它物质资源,都不具有价值特性;但如果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最终变成人的代价耗费,那么,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也是具有价值特性的。比如,当我们消耗一种自然资源但还未需要花费人力(及凝结着人力意义的物力)去修复这种资源的存在形态与存在程度时,这种自然资源的消费就不具有价值特性。
因此,价值的“人本”性具有两个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用,及由此所耗费的人的代价。人为了生存发展是必定要耗费人的代价的,而这种“人的代价”的通常方式就是人类劳动。自然,并非一切对人有用的物品都必须要通过人类劳动才能产生,但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付出深远而有效的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8 06:49:32
衡量价值的最高与最终标准是看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9 07:46:58
在充分确定价值的这个本体意义后,我们自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效用财富”是如何得来的?它们得来是否容易?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程度与这些效用财富的获得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只讲财富的用处而不讲如何更有效地获得财富,那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对人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就象一个乞丐大谈山珍海味如何美味可口但又不可能获得它们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简炼表达来综合价值的这两方面意义: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它表明价值既包含物品的有用属性,又包含如何获得这个物品的属性。这一点可以说是价值概念从哲学、伦理学等原本意义向经济学意义转化最关键的环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9 07:47:52
衡量这种“得来难易性”(一般将其理解成“得来困难程度”,当然理解成“得来容易程度”也可以)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看需要耗费多大人类劳动。因此这个“得来难易性”与劳动耗费的大小成比例。如果一个物品需要耗费更大劳动才能生产出来,那么十分显然,人类得到这个物品的难度就越大。人类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的难度越大,人类的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人类得到物品的难度越小,其生活水平就越高。因此这里所阐述的“价值”理念是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物品越稀缺,其价值就越大,同时人类(依赖于这个物品)的生活水平也就越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展,它那里的物品越丰富,其价值也就越低,越廉价,这表明人们获得的生活水平越高。比如杨小凯曾对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作对比:“出过国的人都知道,以同样的劳动付出,一个美国人的真实收入是类似社会地位的中国人的真实收入的若干倍。”(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页)十分显然,美国人由于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劳动耗费所包含的劳动产出量比中国人高好几倍,每个产品所凝结着的价值非常低廉。这是美国人比中国人富裕的直接原因。但是,产品价值低廉却往往伴随着产品价格昂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0 08:40:21
这两方面由于涉及到和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都具有价值属性。但是,这两者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不一样的。物品有用性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物品有用性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而“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困难程度)”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则相反,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因此,价值对人类生存的表征就具有两种方式: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或者说: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小,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0 08:41:34
把价值的这两个方面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体现了价值的本质。依此我们可以给价值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而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或者:
价值是人类以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而获得的最大生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0 09:15:05
hhj 发表于 2010-6-30 08:41
把价值的这两个方面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体现了价值的本质。依此我们可以给价值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而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或者:
价值是人类以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而获得的最大生存
从语法来看,是不是就变成了:价值是“最小代价”?

因此,我觉得应该这么定义: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与必须付出的代价的比值,这一比值越小越好。

比如,为了获得1斤粮食(1个人1天之需),要是生产率各为1斤/1小时、1斤/2小时,前者就好。
因为,(1斤/天)/(1斤/1小时)小于(1斤/天)/(1斤/2小时)。

如果不规定“最大的生存”的具体内容,在比较比如这样一些数值时,1斤米/1小时,1斤水果/2小时,1斤蔬菜/0.5小时,就没有共同的比较标准了(在交换时要用到);除非,规定时间为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0 09:18:01
黄兄价值论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贯彻时不知为什么就把“最大的生存”这一因素扔到一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0 10:01:44
hhj 发表于 2010-6-30 08:40
这两方面由于涉及到和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都具有价值属性。但是,这两者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不一样的。物品有用性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物品有用性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而“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困难程度)”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则相反,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因此,价值对人类生存的表征就具有两种方式: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或者说: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小,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
在谈到“有用性”的问题时,我在《价值原理》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可简单概括如下:

        当我们想到有用这个概念时,其实是在不自觉地思考着某种比值,这与绝对数量的多与少正好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数量多总要比数量少有用,这种有用的一般概念实际上已经把比较的基准变换了。例如,我们会认为50斤大米比20斤大米有用得多,这是以一人一天需1斤大米计算50斤大米要比20斤大米的使用日期更多(或者在相同的天数中可供更多的人使用),于是50斤大米自然比20斤大米更“有用”。如果用一人一天的需求量作为标准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把50斤大米扔掉49斤对一人一天的需求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要是把20斤大米扔掉超过19斤就会对一人一天的需求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以一人一天的需求量作为标准来衡量,20斤大米中的1斤都要比50斤大米中的1斤珍贵得多,而这恰恰与绝对数量成反比。把这种珍贵或有用的概念用有用程度来表示,以区别一般的有用概念,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有用程度与绝对数量成反比。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大,其有用程度会越低;反之,数量越小,其有用程度会越高。对于像阳光、空气、水这类大量存在的东西我们并非认为它们没有用,但其有用程度确实不如其它物品的高。在自然界中水的存量总是很大的,要是少了成千上万吨水对我们的生活确实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容易得到补充);像粮食等一年的产量是非常有限的,要是突然少了成千上万吨的粮食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就非常之大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粮食的有用程度要比水的高很多,即数量越少相对来讲其有用程度越高。这种有用程度的概念正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所要表达而又没有表达清楚的本意,可以说有用程度确实需要“边际”与整体比较(计算)之后才能求得。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一般的有用概念与有用程度越低是一致的,要是有用程度越高那就说明其越“没用”即使用日期少或可供使用的人数少。我们在日常生活说“这点东西够什么用的”所表达出的就是这个意思,即东西越少越不能实现更多同样的目的。如果物品的有用程度越低,说明这种物品越多,当然就能实现更多同样的目的即可加大使用日期以及增加使用人数。


黄兄认为,“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这种“价值越大”,显然是指数量越多所形成的该物品的价值总量“越大”的意思。比如,1斤米的价值是1(元),50斤米要比1斤米有用得多。如果1斤米的价值是2(元),50斤米同样会比1斤米有用得多。但是,比较1斤米的价值是1(元)和1斤米的价值是2(元)的情况就不难发现,获得同样的数量后者一定会比前者困难。

这样,物品的价值其实是有用程度,即物品的有用程度越低越好。这反映了两方面的事实:需求一定,说明其生产率很高即容易获得;或者,在容易获得的条件下可增加需求。

结论就是,单位物品的价值越小越好,这样才能更容易获得价值总量的“价值越大”(不是单位物品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07:30:27
上面王兄的观点很有意思。本人曾多次指出过:价值本身与物的价值不是一回事,并且价值本身与物的价值成反比,即物的价值越大,价值本身就越小。一件物品对人越显得有用,就说明它还没有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所以它对于价值本身来说,是小的。什么是“价值本身”,就是价值本体,我将其定义成: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简单地说是指“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如果这些物质是稀缺的,那么物质本质的价值就越大,而人的生活水平则相应地低,相反则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07:34:30
另外,对于物的有用性,应该区分物的“有用性”本身与这种“有用性在不同的人那里所发挥出来的程度”。前者具有理化的固定性,它不会随任何人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与物质的理化性质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人是否需要它,它都存在这种性质与作用。而后者则会随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只是物的有用性的发挥程度而已。经济学里的有用性看来更多地指这个带有主观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07:39:1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30 09:18
黄兄价值论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贯彻时不知为什么就把“最大的生存”这一因素扔到一边了。
我的价值论确实侧重于“耗费”方面。我是用“耗费程度”来间接衡量“最大生存”的。比如,容易获得的物品对人当然具有更大的生活意义,而存在但却无法获得的物品,则具有“望梅止渴”的意义。
因此,我没有特别考虑“效用”对人如何产生作用的机制这个技术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07:42:5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30 09:15
hhj 发表于 2010-6-30 08:41
把价值的这两个方面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体现了价值的本质。依此我们可以给价值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而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或者:
价值是人类以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而获得的最大生存
从语法来看,是不是就变成了:价值是“最小代价”?

因此,我觉得应该这么定义: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与必须付出的代价的比值,这一比值越小越好。

比如,为了获得1斤粮食(1个人1天之需),要是生产率各为1斤/1小时、1斤/2小时,前者就好。
因为,(1斤/天)/(1斤/1小时)小于(1斤/天)/(1斤/2小时)。

如果不规定“最大的生存”的具体内容,在比较比如这样一些数值时,1斤米/1小时,1斤水果/2小时,1斤蔬菜/0.5小时,就没有共同的比较标准了(在交换时要用到);除非,规定时间为价值。
这是这个价值定义的思想的具体量化工作,如果有必要,当然可以这样做。
在此想指出的的是:价值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个是效用属性,另外一个是耗费属性。前者当然越大越好,后者越小越好。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价值”概念,而只是价值的属性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10:00:49
什么是“价值本身”,就是价值本体,我将其定义成: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简单地说是指“人的生活”。


那么,如何定量地表示“价值本身”或“价值本体”呢?只能定性分析,而不能定量表达吗?
既然认为“效用属性”越大越好,这种“越大越好”的涵义又是什么?可能黄兄会说,“越大越好”是表示越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我接着问,“越能满足人的需要”在定量上是什么意思?不能定量分析吗,而只能含糊地定性说一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 10:11:48
黄兄可否举一个例子,两个人各生产一种东西,怎么确定其价值,又该怎么交换。

比如:
甲生产大米,1斤大米/1小时;
乙生产蔬菜,1.5斤蔬菜/1小时。

两种东西的价值各是多少,交换比例又是怎样?
还需要什么数据,自己可以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6:52:43
在说明价值的财富效用属性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说明这些效用、财富的得来难易性,否则任何价值理论都是不完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6:53:47
价值包含着两个互相背离又密切相关的因素:使用价值与代价耗费, 其中,作为使用价值,它越大越好,作为代价耗费,则越小越好。关于价值的这种性质,有位经济学家形象地说:“财物如果就其用处说是人的朋友,就其必需包含的成本说,却是人的敌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6:57:4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1 10:00
什么是“价值本身”,就是价值本体,我将其定义成: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简单地说是指“人的生活”。


那么,如何定量地表示“价值本身”或“价值本体”呢?只能定性分析,而不能定量表达吗?
既然认为“效用属性”越大越好,这种“越大越好”的涵义又是什么?可能黄兄会说,“越大越好”是表示越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我接着问,“越能满足人的需要”在定量上是什么意思?不能定量分析吗,而只能含糊地定性说一下吗?
当然可以搞出一个定量来,但我目前还不想做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因为它只是个技术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6:58:5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1 10:00
什么是“价值本身”,就是价值本体,我将其定义成: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简单地说是指“人的生活”。


那么,如何定量地表示“价值本身”或“价值本体”呢?只能定性分析,而不能定量表达吗?
既然认为“效用属性”越大越好,这种“越大越好”的涵义又是什么?可能黄兄会说,“越大越好”是表示越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我接着问,“越能满足人的需要”在定量上是什么意思?不能定量分析吗,而只能含糊地定性说一下吗?
当然可以搞出一个定量来,但我目前还不想做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因为它只是个技术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7:03:2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1 10:11
黄兄可否举一个例子,两个人各生产一种东西,怎么确定其价值,又该怎么交换。

比如:
甲生产大米,1斤大米/1小时;
乙生产蔬菜,1.5斤蔬菜/1小时。

两种东西的价值各是多少,交换比例又是怎样?
还需要什么数据,自己可以假设。
一般来说我不大管这种算法,因为我认为,决定这种算法比例是市场的事,它可以容许偏差,但对于一个自由而成熟的市场来说,这种偏差是应该具有纠偏机制的。市场容许交易存在暂时的超额利润,但这只是暂时的。
因此我一直不想去试图介定某个物品的价值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8:42:03
分析到最后,如果给不出确定价值以及价格的理论模型,那就很不完善了。
这不是管不管的是,而是理论研究所必须的。

要是看市场,还有理论干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09:07:47
换个角度来看,要是没有定量分析的东西,人们如何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21:24: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07:09:13
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价值”这个概念,就是一个相当含糊不清的概念。因为,如果其中的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那“创造价值”还说得通;但当其中的价值是指代价耗费时,我们又怎能说“创造价值”呢?众所周知,马克思把价值严格介定为“人类劳动代价的耗费”,他说:“劳动产品作为价值,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并且接着说:“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 按马克思对价值的这个介定,我们又怎能说“创造价值”呢?难道我们要将人类劳动的耗费“创造”得越大越好吗?因此就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来说,说“创造价值”不妥,只能说“形成价值”,即“劳动形成价值”,而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07:10:28
马克思建立“劳动二重性”的思想意图,就是要在各种各样的有用劳动中揭示出劳动的耗费性,即“抽象劳动”。因此,劳动二重性的思想重点,不在于劳动的有用性,而在于劳动的耗费性。由于这样,由于在各种各样的有用劳动中揭示出劳动耗费性的存在,因此马克思的这个“劳动二重性”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07:32:1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2 08:42
分析到最后,如果给不出确定价值以及价格的理论模型,那就很不完善了。
这不是管不管的是,而是理论研究所必须的。

要是看市场,还有理论干什么。
理论就是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与阐述,而不是试图取代市场。我一直以为,能够懂得利用市场机制,那就很高明了。
至于理论的数字模型,那仍然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我并不反对它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07:35:1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2 09:07
换个角度来看,要是没有定量分析的东西,人们如何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首先要得出独特的思想,然后再将此思想数字化与模型化。但任何思想在其模型化的时候,都有可能使思想的原本意思局限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07:37:43
简单的树根 发表于 2010-7-2 21:24
发现HHJ和我的价值观点类似,把价值和价格视作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价格是价值的存在与体现形式,这个体现形式是可以与价值本身存在偏差的。同时,既有没有价值的价格,也有没有价格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