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j 发表于 2010-6-30 08:40 
这两方面由于涉及到和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都具有价值属性。但是,这两者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不一样的。物品有用性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物品有用性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而“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困难程度)”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则相反,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因此,价值对人类生存的表征就具有两种方式: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或者说: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小,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
在谈到“有用性”的问题时,我在《价值原理》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可简单概括如下:
当我们想到有用这个概念时,其实是在不自觉地思考着某种比值,这与绝对数量的多与少正好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数量多总要比数量少有用,这种有用的一般概念实际上已经把比较的基准变换了。例如,我们会认为50斤大米比20斤大米有用得多,这是以一人一天需1斤大米计算50斤大米要比20斤大米的使用日期更多(或者在相同的天数中可供更多的人使用),于是50斤大米自然比20斤大米更“有用”。如果用一人一天的需求量作为标准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把50斤大米扔掉49斤对一人一天的需求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要是把20斤大米扔掉超过19斤就会对一人一天的需求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以一人一天的需求量作为标准来衡量,20斤大米中的1斤都要比50斤大米中的1斤珍贵得多,而这恰恰与绝对数量成反比。把这种珍贵或有用的概念用有用程度来表示,以区别一般的有用概念,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有用程度与绝对数量成反比。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大,其有用程度会越低;反之,数量越小,其有用程度会越高。对于像阳光、空气、水这类大量存在的东西我们并非认为它们没有用,但其有用程度确实不如其它物品的高。在自然界中水的存量总是很大的,要是少了成千上万吨水对我们的生活确实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容易得到补充);像粮食等一年的产量是非常有限的,要是突然少了成千上万吨的粮食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就非常之大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粮食的有用程度要比水的高很多,即数量越少相对来讲其有用程度越高。这种有用程度的概念正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所要表达而又没有表达清楚的本意,可以说有用程度确实需要“边际”与整体比较(计算)之后才能求得。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一般的有用概念与有用程度越低是一致的,要是有用程度越高那就说明其越“没用”即使用日期少或可供使用的人数少。我们在日常生活说“这点东西够什么用的”所表达出的就是这个意思,即东西越少越不能实现更多同样的目的。如果物品的有用程度越低,说明这种物品越多,当然就能实现更多同样的目的即可加大使用日期以及增加使用人数。
黄兄认为,“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这种“价值越大”,显然是指数量越多所形成的该物品的价值总量“越大”的意思。比如,1斤米的价值是1(元),50斤米要比1斤米有用得多。如果1斤米的价值是2(元),50斤米同样会比1斤米有用得多。但是,比较1斤米的价值是1(元)和1斤米的价值是2(元)的情况就不难发现,获得同样的数量后者一定会比前者困难。
这样,物品的价值其实是有用程度,即物品的有用程度越低越好。这反映了两方面的事实:需求一定,说明其生产率很高即容易获得;或者,在容易获得的条件下可增加需求。
结论就是,单位物品的价值越小越好,这样才能更容易获得价值总量的“价值越大”(不是单位物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