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7-15 06:52:20
自然物品的稀缺性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完全可以用人类劳动耗费的程度来衡量。人类的本性,就是不容许任何自己所需要的有经济意义的物品---“经济物品”具有太大的稀缺性,人类总会想方设法消灭这种稀缺性。
但是名画古董之类的文物之价值问题则是另外一类性质的问题,因为它们是“非经济物品”,人类并不希望这类东西丰富起来,反而希望它们永远处于稀缺状态,它们处于稀缺状态对人的生存生活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因为它们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但如果是粮食之类的经济物品,它们的短缺对人的生存就具有重大影响,人类不容许它们短缺,人类生存的富裕程度与它们的丰裕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对它施加必要的劳动,以减小甚至消除这种短缺,是非常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5 15:16:13
hhj 发表于 2010-7-15 06:50
几乎所有的自然物品与资源都不是无限的,这对于人来说就具有稀缺(短缺)性,不能免费供人使用;因此它显得有价值。自然物品的稀缺性越大,它所呈现的价值性就越大。
  但这违背价值的“人类劳动耗费”属性吗?这个属性告诉我们,物品的价值只由人类的劳动耗费所决定与形成,除此而外物品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即如果物品没有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则物品就没有价值。 “原始土地本身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
因为宏观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如:石油、煤 →CO2+H20+...,水在重力势能方向上作功...粮食的生长,反过程不会发生)。资源可以转换成污染,反过来不会发生。
  
   人们站在狭小的角落、片面的考察过程得出了“生产”,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这个谎言被逐渐的揭穿。自组织只能通过消耗外部资源来平衡内部的熵产生,从而维持自身结构、功能的有序。自组织本身决不能创造出这个资源,即不可能从无序中创造有序。
  
   生产的本质是消耗,这个消耗是不可逆的,永久的、不可补偿的消失了。任何生命的生存、活动,哪怕是眨一下眼睛都是加速热力学世界的运行。

       人的活动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食物链这种化学过程中只有15%左右的有效转换。
  能量的总量是守恒的,不会增加和减少一些,但能量转换是具有方向性的,能量的转换只能由自由的、可作功的、信息含量高的形式转换为封闭的、不可作功的、信息含量低的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6 06:52:24
稀缺的自然物品之所以显得有价值,那是因为创制类似的物品需要耗费人类劳动。实际上稀缺的自然物品是有价格而无价值;不能将价格混淆为价值。正如张忠任教授所说:“原始土地本身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可作为商品被买卖具有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7 06:58:12
许多人则认为,只要物品有效用,受到人们的需求,自然物品就会有价值;因此,是需求决定物品的价值。实际上,需求决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需求拉动形成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然物品是那些被假设为不耗费人类任何代价的物品,自然生成的物品不耗费人类的代价(人从地上捡起这些物品所耗费的代价不算);既然不耗费代价,那么从代价耗费的角度看,它就没有价值。但它有价格,因为它可以在市场上卖出一定价格。如何理解有价格但无价值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7 07:01:06
“价格下降到零也不会产生亏损即证明一个物品没有价值”,而不管这个物品是不是自然物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7 07:08:55
hhj 发表于 2010-6-14 07:17
“代价补偿价值论”要点
黄焕金
http://yc.ssreader.com/bookmenu.aspx?wkid=15947
    1、耗费的代价必须得到补偿。补偿要通过获得效用而实现。因此这个价值论将耗费论与效用论统一起来了。补偿的形式,一个是自给自足,另外一个是交换,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使耗费者获得相应的物质效用,从而实现补偿。比如,一个农民既可以通过消费他自己所种得的谷物而补偿他的劳动耗费,也可以通过用这些谷物去与别人生产的猪肉相交换并消费猪肉而获得这种补偿。
价值仅仅来自人的需要,与物品制造成本和买家获得成本均无关。制造成本和获得成本只影响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6:53:38
有意思的是:“机器创造价值”的要素价值论可以认为是广义价值形成论,因为它主张资本、土地、劳动、科技、管理等要素共同形成物品的新价值;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狭义价值形成论,因为它认为只有人类活劳动才有资格形成物品的新价值;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比一般的劳动价值论更狭义,因为它认为只有“必要的人类活劳动” 才有资格形成物品新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称为“必要劳动价值论”。在这种思考价值问题的方法里,它既肯定众人所认为的要素价值论的存在---虽然它显得相当庸俗,也强调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特别是马克思必要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6:56:38
中国当今的经济改革,就是在象孙冶方等市场经济思想先驱的大力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是物品的“价值存在”:既然物品仍然存在着价值,那么为了完满实现这种价值就需要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体制就必须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以肯定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而产生的社会深刻变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9 06:54:32
实际上,物品价值的实现还具有一个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物品消费的价值实现”。它是指物品消费后对消费者所产生的效用满足,和在这种效用满足基础上的代价耗费的实现补偿。在这里,价值的两个方面---即效用方面与代价耗费方面都得到了实现。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物品消费的价值实现”并不仅仅是对作为商品交换得来的物品的消费上的价值实现,而且也包括对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产品的自我消费的价值实现。比如我自己种地收获了100公斤谷物,我自己消费这份谷物以维持我的生命存在,这也是一种“价值实现”,它并不经过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9 07:02:39
作为代价耗费,价值必然走向最小化,以最小的代价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用。因此,在市场交换系统中,如果同类物品的某些生产者生产所耗代价较小(比如其生产率较高,各种费用较少,或者获得税收上的优惠等等),则其他生产者耗费代价更大的物品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不到完全实现。所以,与“耗费最小代价而获得最大效用”的价值本质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与价值规律具有内在联系又有差别的“价值本质规律”。
价值本质规律的意义在于说明物品价值的最小化,因此它就与价值规律“在一定价值水平上的等价交换”有所不同;价值本质规律既有一定水平上的等价交换,但它自己又常常打破这个水平上的等价交换,而建立更低水平的等价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06:49:03
价值本质规律反映的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基本趋向,即努力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耗费,从而使物品的价值最小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06:50:10
这样我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意义应该清楚明白了:它不是增大物品价值,相反,是通过减小物品的价值而增大物品所能获得的交换价值和利润。但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增大物品价值就等于增加其利润含量。在此人们并不了解价值的真正实质,而将价值与交换价值相混淆了,以为价值即等于“能够实现出来”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06:50:58
所谓“交换价值”就是指“能够实现出来的价值”。但价值还包括那些没有实现出来,或者当前还未实现出来的代价耗费。比如那些一时还不能销售出去的商品,它的价值还未得到实现而转化为交换价值,但它由于已经凝结了代价耗费而具有了价值。因此实际上,一个物品是否有价值与它能否销售出去,并无关系。不管这个物品是用来自我消费,还是根本不能作任何用途的废品,它都因凝结了代价耗费而具有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2 20:00:08
萨缪尔森曾在他的《经济学》里借助于凯因斯理论而阐述:“工资未能调整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出清,相反,工资对于经济冲击的反应通常是迟缓的。如果工资没有调整至市场出清的价位,寻找工作者与空缺职位之间就会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就可能导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失业”。(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第458页)按这个道理,工人与职员的工资应该尽可能保持有升有降的灵活性,或者甚至取消他们的工资,而以利润分红的办法灵活付给报酬。但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只有资本家才有资格享受利润分配,工人与职员没有这个资格。但是,由于需要灵活的机制,所以就算在资本家看来,让工人与职员参与利润分配,而取代具有固定性质的工资,对他们仍然是有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3 06:50:12
由于价值本质规律使物品价值及其市场表现形式---价格趋向最小化,所以它同时也包含着这样一种质的变化,即:使用价值的创新。因为一种使用价值经过这种价格最小化,其利润水平越来越低下微薄,这促使生产者不得不寻求生产新的物品品种,即新的使用价值,通过新产品而开发新的市场,以求获得新的高利润水平。这种创新情况在平常的经济活动中相当常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主题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3 06:51:52
产品使用价值的创新,实质上就是创造一个个新兴的市场,而市场是产品价值实现最基础的资源。因此,资本运作通过产品使用价值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为资本自身的价值实现创造一个更为有利更加宽松的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3 06:54:07
新的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会耗费更大成本,产生更大的价值与价格,也不意味着它的效用要比老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小(电子出版就可以做到多媒体形式,其效用是传统印刷出版无法相比的)。因此,“使用价值越高其价值就越大”的“使用价值价值论”  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4 07:18:55
新产品总要维持它的高价格,但是,高价格毕竟比较难以更大范围的推向市场,因为市场占有、普及程度与其价格水平直接相关,成反比例。因此任何新产品在推出后无不进入价格最小化的进程中。比如,无论是当年模拟移动通信、第一代数字移动通信(GSM),还是现在的CDMA、GPRS等,它们在推出后其服务价格都渐渐下降,渐渐大众化。因为,如果你坚守贵族性的高价格不放(就象原先CDMA要维持“贵族定价”一样),则高价格的销售疲软会让你难以维持。同时在高利润空间的诱导下其它投资者纷纷介入这一行业,从而形成竞争局面,迫使你不得不放下贵族心态,在价格上走大众化的道路。这即是价值本质规律的基本体现。因此,价值本质规律既要求新品叠出,又指出新品价格上的大众化、最小化的必然性。创新---大众化---再创新---再大众化,如此无限循环,就是价值本质规律的完满而深刻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4 07:24:32
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分配机制我们可称为“雇佣分配”,它必须为市场提供可以接受的相应效用,才可以获得收益分配。这样的分配是充满竞争性的,是人与机器、资本与资本之间争夺生存权的竞争。这种雇佣分配的矛盾性是:自己所处的行业生产出来的物品越多,越难销售,自己的生存也就越成问题。生产过剩形成经济危机,并导致人的生存危机。
价值本质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另一种分配方式,即“福利分配”。因为价值本质规律迫使物品的价值最小化,这意味着物品更容易为人所获得。比如我们知道,自然水特别是自然空气,是最易为人所获得的,它们的稀缺性最小,丰富性最大,并且自然生成,不需要耗费人的任何成本代价,因此自然水与自然空气可以做到无偿供给。无偿供给的物品具有最大的福利分配性。价值本质规律使物品价值趋向最小化,因而使物品具有更大“福利分配”性质。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现在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手中可以掌握很多物资,由于这些物资的价值比过去低廉得多,所以可更多地无偿调拨给灾区人民、下岗失业人员,还可以无偿送给某些地区的人,让他们“退耕还林”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4 07:26:26
人类的经济目标,就在于实现这种“福利分配”,它必然要建立在“物品价值趋等于零”的基础上,建立在物品非常廉价的基础上。一个物品如果其价值还很大时你要拿它们来实行“福利分配”,那就会犯极大的经济错误。过去“社会主义大锅饭”所犯的就是这类错误。价值本质规律则使我们看到这个希望,看到分配从雇佣分配渐渐向福利分配转化的必然性与更大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5 07:22:36
马克思话:“需求和供应的波动,每次都把商品的价格引导到生产费用的水平。固然,商品的实际价格始终不是高于生产费用,就是低于生产费用;但是,上涨和下降是互相抵销的…只有在这种波动的进程中,价格才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在此,马克思明确预示:价值规律作用的核心是:生产费用决定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5 07:26:12
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合理又最令人感兴趣的解释:当产品价格大于其成本耗费时,便产生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会刺激供给增大,从而使价格趋向下降。相反,当产品价格低于其成本,产生亏损时,供给减小,使价格上升。在这里还有“需求”因素的作用,因为当产品价格大于其成本时,价格较高会抑制需求,从而使价格的抬高受到抑制;而在亏损情况下,由于价格处于较低程度,因此会刺激需求增强,从而推动价格抬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08:29:41
在经济生活中,购买力是相当关键的一种经济力,供求关系中,需求的大小就体现在一定的购买力上。因此如果单纯论说什么需求而没有涉及到一定购买力下的需求,那是相当空洞的。马克思说:“社会需要…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这样,所谓需求并不是一个先决的条件,实际上,供给比需求更具有先决性,因为正是一定的生产性的有效供给,才能使人获得一定的购买力。晏智杰先生在其《新探》中把需求看得相当先决,先决于供给及任何其它因素,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需求,一切都好办了,价格无论怎样都可以。他的理论是:社会需求是决定市场价值的前提;他的问题是:社会需求同商品价值决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是想以此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活劳动形成新价值”的思想。自然,在他及其他看问题比较肤浅的人看来,市场需求旺盛时商品价格必然会高,于是商品价值随着提高,相反,在市场需求疲软时商品价格必然会低,于是商品价值变低。但是正象刚才所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供给,就不具有相应的需求能力---购买力;因此所谓需求并非凭空产生,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它还不是先定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生产供给状况,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08:42:35
说到“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必定会使人想到让·萨伊那经济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论断,这个在萨伊看来也相当离奇的思想,一直对他身后的经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说:“…我们得到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他还说:“直得注意的是,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他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卓越的,因为他看到,生产活动每产出一个产品,就已经带动起其身前的一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比如生产出一辆汽车,已经带动起钢铁业、煤矿业、运输业、电力业、人力资源等等的生产,这些行业的生产与成功销售,反过来又对汽车产生需求。所以他所说的“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是相当有道理的,无论过去还是现代的人类经济,也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其它别的经济方式,经济活动中由供给所带动起来的一环紧扣一环的供求关系,都是如此进行。马克思曾严厉批判萨伊的这个思想,说它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无论如何,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马克思的批判显然也不错。为什么呢?为什么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那是因为具有需求能力的人将自己手中的购买力贮藏起来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钱存起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06:57:29
由于“供给不能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将其修正为“有效供给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为有效供给强调供给的有效性,强调要向市场供给适合人们购买力水平与愿望的产品。所谓“有效供给”有两方面意义:一个是产品的价格要比较低,另一个是产品的品质与品种要尽可能理想;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平常所说的“价廉物美”,或者“性能价格比高”。因此说有效供给,就要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消耗,同时尽可能开发新品种,并提高产品品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07:01:19
凯因斯的构想是,既然人们“节制消费”而将购买力贮藏起来,严重影响到生产与就业水平,那么只好将存在银行里的这笔购买力贮藏变成投资,以投资来拉动就业和消费需求。另外,如果个人投资不积极,那就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是凯因斯的主要思想。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因为出现生产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原因,正是由于原先投资(或投机)过于高涨,从而造成经济泡沫及泡沫崩溃后的经济衰退。如果现在再以新的投资来试图解决这种因投资过度所引起的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投资才不至于使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陷入更加深重的境地呢?如何投资才能将经济带出衰退局面?这个难题我们将其称为“凯因斯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07:02:14
凯因斯的构想是,既然人们“节制消费”而将购买力贮藏起来,严重影响到生产与就业水平,那么只好将存在银行里的这笔购买力贮藏变成投资,以投资来拉动就业和消费需求。另外,如果个人投资不积极,那就以ZF行为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是凯因斯的主要思想。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因为出现生产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原因,正是由于原先投资(或投机)过于高涨,从而造成经济泡沫及泡沫崩溃后的经济衰退。如果现在再以新的投资来试图解决这种因投资过度所引起的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投资才不至于使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陷入更加深重的境地呢?如何投资才能将经济带出衰退局面?这个难题我们将其称为“凯因斯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10:05:06
这哥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真执着啊。。。为了人工置顶,不惜把文章拆成小段。。。辛苦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07:07:10
要解决凯因斯难题仍然需要引入供给因素,即前面所说的“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凯因斯的理论只作单纯的“需求管理”,而不懂得转个弯,迂回到供给因素上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最为凯因斯看重的“政府投资”,就必须要产生相应的有效供给,对促进需求才是有效的。所以为什么政府投资往往侧重于基础项目的投资,就是因为通过将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项目建设好,为整个经济的运行提供更好的环境与平台。属于基础性建设的项目通常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基础电信网、远近程供电网、水利设施、城市交通与环境的优化等等,通过政府投资将这些方面的项目建设好,就能够为社会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活动环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政府投资归根到底是通过向社会提供有效供给而创造出社会需求的。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提供更好的公路,则某个地方的大量特产就因无法及时运输出去而过剩在产地;如果没有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信息不灵,就无法进行更好的经济活动;如果没有提供更有效的水利水源保障,旱涝灾害就会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可见,没有这些供给,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与市场的旺盛需求。因此,与“需求管理”相反,以供给的手段来解决供给过剩的问题,是经济学的卓越性与精髓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07:11:39
 既然有“需求乘数”,自然就会有“供给乘数”。什么是供给乘数?它指:通过更有效的供给而直接、间接地扩大其它相关行业的经济、就业与收入的增长。比如,电力或石油是一种最基本的经济物品,许多经济活动都依赖于它。如果电力的价格因科技进步、生产率提高而能够从目前的每度0.60元下降为每度0.2元,就会引起无数家庭与工厂、公司对电器(特别是用电较大的电器)的更多使用,而这会极大刺激各个电器生产者如空调、电冰箱、各种电热炉具等的生产。可见,“供给乘数”的辐射面甚至比“需求乘数”的辐射面更大,更具有长远的经济福利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