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252 21
2010-06-21


暂不去考证这两句话是市井俗语还是大儒警句,但在当今热议社会正义与市场经济时,不由得想起这两句中国古语。
个人以为,经济学的全部就是“物以稀为贵”;社会正义的全部就是“和为贵”。
在总资源既定时,为了获得稀缺的资源,就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使得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经济学不过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消费,他要这样安排所有的消费资源,使得每一种需要都得到同等程度的满足,这是戈森第二定理的内容。如果有一种需要更为强烈,就说明在那个消费种类上资源更为稀缺,消费资源就要向那个方向流动,直到同等程度满意,就是消费均衡。资源从相对不稀缺的需要流向相对稀缺的需要,一方面获得收入,一方面形成成本。原来的稀缺程度越大,成本也要付得越多。而成本与收入之比就是价格,单位收入对应的成本越高就是价格越高,于是就“物以稀为贵”了。
一个人现有的消费资源不足,就要生产,所谓生产就是将相对不稀缺的物品转化成相对稀缺的物品,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获得收入支付成本的过程,也有一个价格,同样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当甲乙两人各自拥有AB两种消费品,对甲AB相对稀缺;对乙,BA相对稀缺;于是甲就用对自己相对不稀缺的B交换相对稀缺的A,而这个交换对乙也是用相对不稀缺换相对稀缺,双方正好互补;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AB)更为稀缺,为获得它就要付出更多,于是表现为交换的价格更高,“物以稀为贵”又在起作用。
人类的经济生活不就是消费、生产、交换吗?这些活动都是受“物以稀为贵”原则支配的,而经济学就是研究这些原则的,所以,可以概括地说,“物以稀为贵”是经济学的全部。
“和”则是更高的境界。
首先,就经济活动而言,经济起因于不“和”——物品的稀缺与不同消费品满足需要的不均衡,而归宿于“和”——达到更多的满足和均衡。就是说“和”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
其次,“和”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目标。
健康是身体各个功能的“和”;“美满幸福”是家庭的“和”;无内耗和富有竞争力是企业的“和”,国运昌盛是国家的“和”,等等。这些例举都是“和”的外延,那么“和”的内涵是什么?
个人以为“和”的内涵仍然是经济学功利意义上的。简言之就是边际效用均衡且趋向于零,非学术地描述就是满足程度相等。这里不仅是每一个人不同品类满足之间的均衡——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均衡;还是不同人在各自需要种类上的满足程度的均衡——这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平等;不仅如此,这个均衡还不是静态的均衡,因为静态的均衡时时都会被打破,而是动态的均衡,即发展着的、前进着的均衡;还不是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的均衡,而是福利即效用水平不断提高着的均衡,是趋向于完全满足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均衡;这种发展着的均衡包含了出于激励而对一定差别的允许,但又终究以平等为导向;所以这样的均衡不导致共同贫穷,而是共同富裕。这个意义上的“和”是“社会正义”的确切内涵。
这种均衡十分不易达到,但又是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人所需,而又难以时时满足;所以“和”十分的“稀缺”,也因此,“和”最为“贵”。如此说,“和为贵”又遵从的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但两者各自的定位十分明确: “和”是目标,而“物以稀为贵”则是“不和”时的一种表现,一种信号系统。
也许有必要提醒,这里的“和”不是严密控制下的“稳”,而是符合人性的均衡满足;还有必要提醒,不能把价格机制这个反映“不和”的信息系统作为社会目标,它只是个被动的观测手段,虽然是重要的手段,毕竟要追求“和”首先要知道现在是怎样的“不和”。
如何实现从“不和”到“和”?
第一要鼓励人的劳动,包括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和耗费性的体力劳动。没有劳动,除非大自然恩赐,再稀缺的资源也无法增加数量,当然也就难以趋向于“和”;鼓励劳动就是反对一切不劳而获,不仅意味着反对非必要地(老弱病残为必要的例子)享受公共福利,还意味着反对非必要地凭所有权享受利润(当所有权已经不再有激励劳动的作用时)。
第二要允许资源的自由流动。当“稀”者显“贵”之后,要求资源向稀者流动,如果流动停止,稀者虽贵但也只能稀缺下去,看到了不足的信号也奈何不得,“和”可望不可及。限制流动的原因如果是制度性,即人为的,就要考虑修改制度,比如对于产权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
第三社会要认清“和”即正义的内涵,并认清追求这个“和”是社会的必然,人为地背离将使社会付出巨大成本,从而自觉地以这个“和”为社会目标设计、修订实施自己的“交通”规则。根本上说,规则为“和”服务而不是相反。
第四保持人口自身合适的数量水平。人的劳动可以使消费资源增加,但人也在不断消耗资源;这里有一个增加资源与消耗资源的速度比的问题,如果速度上平均地说,每人增加的资源大于每人消耗的资源,则平均福利可望增加,如果相反,人均消耗资源大于增加资源,则人口的增加只会降低人们的福利水平,这样即便做到了前三条,仍然是与“和”越来越远。
正义至上,尊重劳动,物畅其流,人口适量。如此才能接近“和”,使“和”不那么稀缺,不那么“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1 12:05:13
1# ruoyan

虽然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还是不得不表示很大的敬佩!特别是lz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将本来是非常深奥的边际效用论,解决到正常人所能够理解的地步;并且其论证过程几乎无懈可击。
……既然论证过程已经难以有懈可击,看来只有另寻他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1 12:41:41
1# ruoyan
人类的经济生活不就是消费、生产、交换吗?这些活动都是受“物以稀为贵”原则支配的,而经济学就是研究这些原则的,所以,可以概括地说,“物以稀为贵”是经济学的全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38919&page=1&from^^uid=1123236

其实在整个自然界中,真正稀缺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类的“劳动”。例如:
如果有足够的“劳动”,就可以在地球的任何部位(包括大海)提炼出足够的金和银;甚至可以用无限丰富的碳元素制造出大量钻石。
如果有足够的“劳动”,数倍于中东石油的加拿大油田、和委内瑞拉油田就可以立即投入大规模开采;而海水中无限丰富的氕和氘也可以立即投入热核反应。
如果有足够的“劳动”,人类甚至可以到银河系中去开采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
……所以,如果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受“物以稀为贵”原则支配的话,那这个原则显然只能是“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1 16:46:54
3#
劳动既可以创造新的消费资源,本身也消耗资源,包括自身的耗费和随之的物品能量耗费。如果所创不能覆盖所耗,这样的劳动将避之不及,不会成为稀缺。所以不能泛泛提“真正稀缺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类的‘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1 17:30:48
4# ruoyan

为防止有人将“劳动”理解为无效率的劳动,改成“有效率的劳动”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2 13:58:4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6-21 17:30
4# ruoyan

为防止有人将“劳动”理解为无效率的劳动,改成“有效率的劳动”如何?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已经包含了自然资源的状况这一非劳动因素了。因为显然,风调雨顺下的劳动效率与久旱无雨时的劳动效率是不一样的。但与劳动者的努力无关。
我认为劳动是增加财富——不是构成财富——的主因,考虑到了劳动的失效部分,这是必要的“无效”。劳动具有探险性质,不可能要求都有效率,试错也是必要的。但没有这样混合效率的劳动,除特殊情况外,财富不会增加。
我不是劳动价值论者但是劳动增值论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