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76 0
2020-05-30

4382.星球成长与地震

2020.5.30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我的一贯看法。今天有网友希望我在群里做一次学术讲座,我就以此为题谈谈个人看法。

宇宙不是一次形成的现实存在,我们随时都可以观察到宇宙的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是地球和太阳系的发展变化。当然,最多的还是宏观分析,因为尺度太大。

地球在太阳系排行老六,在类地行星里最大。前面有四颗巨行星,全部类似小太阳系,仔细分析是四颗主卫星和两个小行星带。说明它们可能与太阳同期形成,以后伴随太阳系四颗类地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产生了它们各自的系统。

这说明了什么?星球和星系都是发展变化的。

星球不同于生物,至少地球表面有一个地壳,束缚地球的成长,需要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摆脱束缚。

星球成长来自空间物质的聚集,陨石仅仅是一个方面,经常性的聚集来自宇宙射线和正负电荷的聚集,后者是潜移默化的,每时每刻通过磁场进行的,可能延伸到太空非常广阔的范围。

正负电荷可能是最小的物质形态,在一定范围聚集为电子,正负电子对偶聚集为光子,光子对偶聚集为原子,原子对偶聚集为星球,星球对偶聚集为星系。

原始星球只有“氢”、“氦”两种元素,通过元素重组才能成为多元素星球,这是一个气化、膨胀、爆炸、重新聚集的过程,表现为超新星爆发。

原始星球规模不同,超新星爆发和星系形成规模也会不同。所以,有的形成银河系,有的形成太阳系,有的只能形成单个行星。

太阳系是伴随银河系形成的,同时形成的还有太阳系的四颗巨行星,不过没有它们的卫星,它们的卫星是以后形成的。

电荷有正负之分,物质有正反之别。任何光子都是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的,任何星系也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聚集形成的,分别带有正负偏电荷,对偶聚集正负偏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共同成长。

分析《元素周期表》,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第三周期元素是地壳和软流层元素;第四周期元素是上地幔元素;第五周期元素是下地幔元素;第六周期元素是外地核元素;第七周期元素是内地核元素。前五周期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形成,第六周期及以后周期元素不能,因为中间出现了32个质子、中子对的结构。

元素形成是吸热反应,每个质子由一个正反光子、305个巨光子组成;每个中子由306个巨光子组成;每个巨光子由一个偏正电荷光子、一个偏负电荷光子组成,所以是降温反应,形成星球层次,对偶产生相反物质星球,组成星系。

每个星球都有初始层次,由前五周期元素组成,以后各周期元素组成相对独立的层次。只有初始层次对偶主星对偶层次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其余层次对偶自己系统的卫星初始层次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所以,星际关系是对偶层次关系,不是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关系。

地球大气层到下地幔组成第一对偶层次,对偶太阳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形成和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地核对偶形成月球,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与地日磁场同极相向,相互排斥,产生古登堡面,拥有各自不同的旋转速度。

太阳拥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应该拥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元素,怎么可能是一颗气体星球?

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是银河系和太阳系形成以后陆续形成的,月球也是产生地核以后形成的,地壳中的高端元素可能形成于地球元素重组产生的大爆炸。星球内部新层次的形成规律深入分析才能清楚,小行星带的形成应该是星球内部新层次形成的外部表象。

星球内部新元素的产生可能需要能量积累,连续核聚变可能产生强对流天气一样的强烈物质运动,对偶产生洋流、大气环流、板块运动、气象变化。地震伴随强烈天气变化是可能的。

地壳有很强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才能引发地震,也是地震的一个诱因。强烈地震应该是强烈物质运动引发,或长期积累因素引发,应该有所前兆。所以,地震研究不是无用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