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派
下面的会很重要,是布置如何指派专家。指派专家的工作最关键,基金委需要通过专家的判断来决定哪些项目值得资助,选好专家直接关系到评审质量。目前基金委采取国际常用办法,也就是叫做同行评议的方式来评审项目。同行评议顾名思义就是同行去判断同行的工作,这不是高考阅卷,项目申请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的同行最了解你申请项目的研究价值。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发挥同行作用,能够给出有价值的判断,在学科发展上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有的同行是冤家,有的同行是朋友。所以有时会遇到同行打压或是同行盲目支持的情况。这在国外的同行评议中也会遇到,也曾遭到严重质疑,美国国会曾经花钱请咨询公司评估美国基金会同行评议的利弊和必要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同行评议有着明显的弊端,但在目前没有更好办法取代它的情况下建议继续采用。基金委所要认真研究的就是如何从操作层面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同行评议的优势,尽量避免其负面作用。
什么样的人能够作为评审专家?首先评审专家需要具有足够的学术判断力,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我们的专家库中,这个专家库是个动态的,会不断有新的专家加入。那么如何进入我们的专家库呢?一般的判断是承担过基金委的项目,也有一些大人物未必做基金但学术水平高也会在库中,还有一些在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愿意为基金委评审的专家,甚至还有一些可能是属于业界的。总之承担过基金委项目的是评审专家库的主体。基金委的专家库目前大约有8万多人,但常用的专家只有4万多人。这个库里的专家也有大小之分,被认为是大专家的基本上要承担过重点或杰青一类的项目,如果只是承担过青年或面上项目的一般是小专家(也会有例外,有些只做过面上项目的也可能水平很高,往往取决于基金委的了解)。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采用大专家和小专家结合,大专家判断力更强,可以更好的把握方向(也许有时真理确实掌握在小人物手里),小专家也需要多锻炼多参与,他们都是基金事业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取大小专家结合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大专家的数量有限。按照基金委的规则一般小项目(面上,青年等)采用3+X的评审模式,就是最少需要找3个专家,一般最多找5个专家,每个学科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学科规模酌情处理。大项目(重点,杰青等)至少需要5名专家评审,有的学科甚至找7个专家。这样算下来我们专家库中的专家数确实比较紧张,只用大专家数量肯定不够。近几年基金委的申请量增长的速度远大于专家库的增长,因此越来越感到专家不够用,我们对每个专家评审的项目数还有限制,因此有时要找到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专家还需要颇费脑筋。同行还可以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有时会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站在别的视角上的专家评价项目的意义和价值,避免小同行之间互相自娱自乐。还有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回避,回避包括同单位的(不可能评审自己单位的申请),有矛盾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三个回避专家,一般都会满足,基金委知道的也会尽量避免),师生关系的,亲属关系的,还有其他可能导致不公正评价的(包括可能故意打压和盲目支持的)。回避问题很复杂,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指派专家是评审工作的核心,需要最大限度的获取不带偏见或各种人为因素的项目评价意见,以确保最终能够公平公正的资助那些最有价值的项目。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不但基金委需要努力,整个科技界也需要倡导一种和谐的文化和环境,确保基金事业健康发展。
指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最后还需要和学科领导一起讨论,以确保指派没有大的问题,基本要在5.1前把评审通知发出去。这里说的是数量最大的小项目(青年,面上,地区),而重点,杰青还需要提前,因为它们还需要进行答辩。
真的该休息休息喘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