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筛
科学网论坛 » 经验交流区 » 基金申请 » 基金委工作之感受——3
网址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00699.aspx
    项目都来了,虽然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可是却无暇遨游。这几年项目的增长数量非常快,8万多,10万多,11万多,项目数的增长表明基金事业的蓬勃发展,当然也与近几年的政策有关系,申请资格的门槛降低了,更加鼓励年轻人申请项目。对于单位来说,自然基金的资助量也是衡量学科建设,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位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无不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挂钩。对于个人来说就更重要了,获得项目资助已是很多单位评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即使获得了面上项目还会有下一个目标,重点项目的滋味也想尝尝,上了这个档次的基本具备了牛人的水平,可能当上会评专家,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杰青更是争夺地白热化了,成了上院士的一级台阶了。当然上了杰青还想拿群体,这可能离院士会更进一步。即使基金委的各类项目都拿了,院士也上了,他仍然离不开基金委,他总要建设自己的团队吧,总还需要培养接班人吧。基金委还创造性的设立了地区基金,老少边穷地区也沐浴在基金的春风中。总之,什么水平什么档次的都会受惠于基金,其受益面之广是任何其他资助不具备的。这就是基金的魅力所在。各个单位也在积极鼓励申报,因为有数量才有质量(我一个学数理统计的朋友经常和我说的,不知道是不是有道理)。从基金委或是学科的角度来说,申请量的增长也是一件好事,毕竟要想从上级获得更多的经费必须有申请量作支撑。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评审质量。但我想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很多行业都需要经历一个由大到强的过程,我们经常听到我们需要从XXX大国转向XXX强国,基金事业也不例外。
    说了半天都是废话,有网友说这些都是不痛不痒的东西,确实如此,我并不想大谈申请书该怎么写,或是怎么更容易获得资助,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各种申请攻略不计其数,我想聊的是我所理解的基金中的一些环节,以及对于这些环节的体会。
    好了,下面切入正题,很痛也很痒。初筛就是在收集完申请材料之后所要进行的第一个操作,就是要找出不符合要求的申请项目,给予不予受理的决定,就是不进入同行评议程序了。初筛很残忍,也很必要。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规则出牌,如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违反规定都需要付出代价,这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公平。初筛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申请书不符合要求的。就是没有按照要求书写的,缺少签字或单位公章的,不符合申请资格的。其实很多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特别是诸如缺少签字和盖章的,这种问题很多,有时参与人都签字了,申请人没签字,真不知道申请书是谁弄的。不按要求书写的,比如杰青缺少单位学术委员会意见的。重点项目需要按照项目指南在附注说明中标注申请领域或方向,重点项目不是自由申请,没有列入指南的方向是不能申请的。不过具体执行起来不同的学科可能宽严尺度不一,有的学科对于有问题的一律初筛掉。有的学科可能没有那么严,但有时做好人未必有人感谢你(有很多例子,但不便在这里说太细)。尺度把握过严,有的科学家会说,为什么不能宽容些,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何宽容,底线在哪里,如何保障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规则制定以后是否需要严格执行,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深入思考。比如没有签字盖章的是否可以事后弥补(严格按照基金委的规定是不可以的)?有些人有恻隐之心,觉得写个本子不容易,最后连个评审意见都没有,是不是太残忍。还有申请资格的问题,需要仔细阅读当年的项目指南,什么职称要求,学位要求,推荐信要求,某些项目年龄的要求等。看好指南最重要,当然打电话问基金委也可以,但要小心,有些基金委的人也不完全清楚,特别是遇到兼聘的又喜欢回答问题的可要小心了。还有的就是学科和职能局的回答有时也会不完全一致,说到这里我有时也很困惑,因为目前很多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不完全明确,特别遇到一些罕见问题,条文未必都能覆盖,甚至出现过有些做法要按照某个职能局某位领导报告中的PPT去执行。当然大家不用太担心,有些是属于新情况或是有些牛角尖的问题,阅读项目指南最重要,记住了一定是当年的。另一件属于需要初筛的就是属于超项的,对于一般人不会涉及到太多项目类型的时候并不难,记住副高以上的面上不超过两项,总数不超过三项。但这件事有时超级复杂,特别是涉及种类繁多的时候,例如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国际合作,杰青(以前不参加总数限制,今年加入了,但是注意在研的算,申请的不算),其实最让人头痛的是联合基金,几乎每一种联合基金的规定都不一样,一定看清楚了指南,而且同一种联合基金不同年份的规定也可能不同。因为超项被初筛是很惨烈的,所有涉及项目同时被拿下,有时一拿就是几个。有人会有侥幸心理,想点小聪明希望查不出来,事实上基金委信息系统是按照姓名加单位,和姓名加身份证号两种方式进行检索,不会有漏网的,除非你完全造假,但是在目前信息透明的条件下造假的代价会很大,即使你侥幸拿到项目,可能也会被别人告发,上过新语丝的肯定都知道,基金委对于造假行为毫不手软。其实很多人超项是由于对规定不了解而导致的疏忽,特别是每年都可能有新变化。看到一些牛人很具竞争力的项目被初筛确实很可惜,有时他们会找到学科希望通融,学科虽然很同情但也没办法,有时会把皮球踢到计划局,计划局会很耐心的解释政策,让你明年再来。
    初筛程序走完了,就要开始进入函评的准备工作了。。。。。。
                         基金委工作之感受——4
科学网论坛 » 经验交流区 » 基金申请 » 基金委工作之感受——4 
2010-06-08 14:52  网址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00852.aspx
关于初筛之事再多说几句。基金委的人也知道初筛对于申请者来说是很残酷的事情,毕竟写一份申请书很不容易,特别是像重点项目有时甚至还需要两三个单位协调好。这件事马虎不得,我们会很仔细的核对信息,为了尽量避免出错,一般会有几个人分别核对。在初筛结束以后会尽快通知申请者,不是为了及早打击申请者,而是希望万一出错我们还有时间补救。一般来说极少有出错的,但不是绝对的。被误筛的有时是因为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偶尔有滞后导致的,如果被误筛者及时申诉,肯定会纠正,绝对赶得上后面的同行评议程序,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还有一种就是该筛的没有被发现,这种情况很少,有时因为申请者项目书前后填写有矛盾引起我们怀疑,经过调查发现,比如说申请者不具备申请资格,或是个人信息那一页写的和后面的申请者简介有矛盾。信息提供不准确或是错误都是不能接受的,即使是无意的,如果是故意造假那性质就更加恶劣了。初筛的时间非常短,大约只有一周时间,每个人要处理的申请可能会有四五百项或是更多,每个人都是满负荷工作,没有时间去细看整篇申请书,还要像个侦探一样判断他是否有隐瞒或造假。如果在后面的程序中发现该筛的没筛也问题不大,我们会想办法让他上不了,其实这是为他好,可以避免他今后成了大人物以后还要为多年前的一次违规获得资助的项目而受处分或舆论煎熬(大家可以看看新语丝里的例子)。
    好了,接着干活吧,下面干什么?先开会。要说开会基金委的会议那是相当多,以后有时间给大家一一介绍基金委里的各种会议。现在要开的是学部工作会议,也可能提前一点在初筛的过程中开,主要议题就是按照委里的要求部署学部工作,提醒大家该做什么,怎么做,委里有什么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时间节点,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包括杰青初评会时间,杰青答辩会时间,面上等项目的评审会议时间,批准项目信息系统录入最后时间,这几个时间节点是硬性的,没有商量余地,会议是要准时开始的,所有前期工作必须在时间节点之前完成,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还有一些软性时间节点没有那么严格,比如同行评议发出时间,评议意见回收时间等。其实前面就有一个申报截止时间节点,所以说在基金委工作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就像有个鞭子在后面赶你,不知不觉几个时间节点一到,一年就没有,下一年还是为着那几个节点忙碌着,年复一年,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一切都已经为你安排好了,除非你不干了。学部工作会议开完以后科学处也要开个会,内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科学处领导召集手下几个项目主任和兼聘人员介绍今年的情况,以及后面怎么做好专家指派工作,其实学科处的人不多,开会没那么正式,主要是给新来的兼聘人员培训一下,有问题也会随时沟通解决。
    内容相近的申请项目分到一个组里,我们叫做打包,也叫分组。委里有规定一个学科给专家的项目不超过15项(不包括重点杰青等),全委不超过30项。所以我们的包裹不能大于15。这个活多长时间干完?大约也是一周吧。这是件技术活,你的专业水平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宽马上就要暴露了,并不是所有的申请都可以从标题中轻易判断的(当然对你熟悉的专业要容易些),有时要判断哪些项目是同类的还需要仔细研究摘要甚至申请书里的内容。
    打包是为了方便送审,需要评议专家从一批内容相近的项目中分出好坏来,以便我们择优录取。内容相近,申请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同行,他们有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你上了我就危险了,所以同行是冤家一点都不假。但是有一点请放心,我们不会让有申请的人做评审专家的(回避同学科同类型),以免他为了抬高自己而打击别人。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思考,很多毕业的博士工作以后开始申请课题,如果你不想着开辟一个新一点的方向或领域,而是沿着你的博士论文的方向去做,是很容易和你的导师竞争到一起的,你看看有多大胜算?还有师兄弟也有可能打包到一起去的,特别是那些桃李满天下的科学家们的弟子。其实导师培养你不是为了你以后去走他的老路和自己竞争,学好了本领是要新开炉灶的。有些同单位同方向的申请也很容易打包到一起,这是为了公平起见,也是为了找专家时方便(评议专家回避本单位申请)。
    打包很累,很辛苦,电脑屏幕上的字很多,也很小。早上八点坐到下午五点,为了赶时间,除了中午吃饭,几乎没有休息,虽然当年打游戏也有过这样,但感觉咋就不一样呢?
    打包很快干完了,接着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