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荷兰,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个产油国。实际上,沿荷德边境9英里宽的草场带地下就有一个储量达10亿桶的油田。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石油价格走低,荷兰皇家壳牌和埃克森美孚关闭了斯霍讷贝克(Schoonebeek)油田。虽然当时开采出来的石油量仅为储量的25%,但公司高层认为这里的原油十分浓稠且难以提炼,没有太大的开采价值。小镇里唯一能够证明过去产油历史的就是一个上下摆动的老式油泵,当地人叫它“点头驴子”,如今还立在一家面包店附近的停车场上。
如今,石油价格在上涨,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由壳牌、埃克森和荷兰政府合作创建的合资公司正计划重启斯霍讷贝克油田开采项目。水平开钻的新油井将开采到更多石油,将蒸汽注入岩石能够稀释其中糖浆般浓稠的原油,从而使其更容易输送到地面。壳牌不愿意透露采用这些开采技术的可获利油价是多少,但据专家估计,每桶石油售价达40到50美元公司即可获利。目前市场价格为每桶80美元,该油田显然十分有利可图。负责该项目的壳牌行政人员迈克尔·兰德(Michael Lander)表示:“如果价格太低,我们就不会做这个了。”该合资企业预计可在20年里从重启的斯霍讷贝克西部油田生产1.2亿桶石油。如果油田的另一部分也开始开采的话,则开采率将接近50%,而业界的平均水平为30%至35%。
压力催生创新
虽然斯霍讷贝克油田的原油产出并不足以满足全球需求,但这个项目的成功是对“石油生产衰退趋势不可逆转”说法的有力挑战。消费需求、科技发展、全球政治等诸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指向未来石油的充足供应,而不是灾难性的匮乏。就像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集团(ENI)高层人员莱昂纳多·莫戈里(Leonardo Maugeri)所说的那样:“至少100年内石油供应是充足的。”
不少分析人士和业界高管都坚信地球上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壳牌石油开采率提升业务发展部负责人瓦尔·布洛克(Val Brock)认为:“石油开采量仅占储量的32%左右。”壳牌估计,可以从现有油田中“挤出”约3亿桶以上的石油;这些油田中的大部分都曾被认定没什么开采价值。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伦敦办事处石油业务高级总监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研究了一些全球最大油田的数据后得出结论:这些油田还有60%的储量可供开采。
油田里还有油,这是推动壳牌和其他业界巨头不断创新科技的最大动力。虽然开发成本很高,但随着原油价格的节节攀升,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相比于2008年高峰时期每桶147美元的水平,现在的石油价格有所回落,但仍比大部分业内人士几年前预计的水平高很多。埃尼集团高层莫戈里认为,石油产业是个高效率运转的系统,能够对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他说:“你会看到这些公司下到深海、挺进北极,它们都用上了最好的技术”。
就算新科技只能将开采率提高几个百分点,但这已经足够将石油的全球供应延长数年时间并提高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因此,将石油从地下提取出来的技术将不断进步;斯霍讷贝克油田的加热重油法就是其中最新的一种方法。此外,公司还可在水中添加重聚合物,将其注入油田挤出更多石油,因为这些聚合物能够增加水的重量以及油层的压力。(壳牌公司在阿曼的迈尔穆勒也使用了这种技术。)另外一种技术利用注入的肥皂来打破剩余石油附着在岩石上的表面张力,从而获得更大的产出。
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够使成熟的油田产出更多石油,甚至能够发现更多储量。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对印度尼西亚的油田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部分油田的实际产出可以达到原先预计的数字两倍以上。通过开钻新油井或安装更好的油泵,石油工程师们就能够延长这些油田的产油年限。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休斯敦办事处分析师勒塔·史密斯(Leta K. Smith)解释道:“随着油田开采年份的延长,运营商的知识也在增加……所以他们会对作业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产量大幅下降的现象有望得到遏制。上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最大的萨莫特洛尔油田(Samotlor)产量开始大幅下滑,该油田现属于TNK-BP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从成立那年起公司已将该油田的产量提高了1/3。现代的三维地震科技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看清地下的油层结构,对油井中油泵的位置稍加调整就能够增加产出。
伊拉克的王牌
从已发现的油田中获取更多资源还不是全部内容。有些由对冲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赞助的勘探队正在巴西、西非、甚至美国沿岸的深海区寻找石油宝藏。与此同时,在道达尔、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及其他石油巨头的帮助下,俄罗斯、巴西、安哥拉、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等新老产油大国也在努力提高产能。这些油田总计每天可为全球增加500万桶产量。
与此同时,最令人振奋的行动正在伊拉克展开。该国已同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壳牌公司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的公司达成协议。如果所有合作项目全部达到预期目标,则伊拉克的日产石油量将达1200万桶,这将使它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并驾齐驱,跻身超级产油国联盟之列。考虑到伊拉克目前面临的诸多政治及运输问题,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在未来10到15年内,伊拉克的日产量有望达到600万桶,这足以使其再度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
全球石油需求的逐渐减少也可能会延长原油的供应年限。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转用天然气等应对措施导致80年代初期的全球石油消费下降了近10%。
2008年油价的飙升有可能导致类似的结果。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治研究所是一个环保组织,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注意到,受报废及销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美国的轿车数量减少了400万辆。他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到2020年美国轿车数量将减少2500万辆。此外,他还注意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已经不认为汽车是必需品了。他说:“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现象,人们对汽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这就意味着石油的使用将会减少。”
在过去两年里,美国的石油消费减少了9%。当然是经济衰退打击了需求,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西方的石油需求已经达到顶峰,以后不会再回到之前的最高水平。美国能源部相信,美国石油类燃料的消费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出现增长。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伦敦办事处的全球石油交易部门负责人戈兰·特拉普表(Goran Trapp)示:“在下一个增长阶段,人们使用能源的方式会不会有变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些预测需求[大幅]增长的人到时肯定会大吃一惊。”
要回答特拉普的这个问题,中国或许是个关键点。虽然中国内地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量很大,但政府已将使用绿色能源提上了日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太阳能电池板工业,位于北京的一家发电厂效率全球第一,并且这里的汽车排放标准比美国更严格。虽然目前替代能源在全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仅为9%,但中国官方政策规定到2020年必须达到15%的水平。因此,中国的石油消费将会继续提高,不过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预期水平。让全世界为之色变的石油危机永远都有可能爆发,但相比之下供应充足的可能性更大。
| 斯坦利·里德(Stanley Reed),与约翰·凯里(John Carey)于华盛顿和罗谷(Dexter Roberts)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