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生产的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论点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在上述三要素中,如果土地支配资本和劳动,那么社会制度就是封建主义社会,如果资本支配土地和劳动,那么社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劳动支配土地和资本,那么社会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将其定论为人类最高级的社会制度形式。 那么,现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立足于以上关于社会制度的分类我们该如何看待她?未来她会走向何方?
中华民族经历了世界上最辉煌最漫长的封建主义社会历史,因为她的辉煌,因为她的漫长,这造就了无比强大的制度惯性。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腐朽而奢靡的大门,大清几百年的伟大基业震撼了他们那容易激动的神经,马可波罗的乌托邦原来是那么的真实。但同时他们“慷慨”的输入资本、商品还有不可一世的救世之说。经历一段耻辱、悲痛和残暴的民族屈辱后,我们获得了民族的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并且以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姿态宣布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又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特色之路。
随后演绎了一段激动、激昂、和疯狂的历史画卷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资本获得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应有的地位,同时国家掌控着土地和大部分资本,劳动力部分自由流动,施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部分安置于国有企业的终身雇佣的羽翼的保护下,施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巨大历史惯性的结果,这是中华帝国新时代的版本。
我们该如何评价?从历史的角度,她符合中华帝制的传统,可以算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从时代创新的角度看,她符合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经济看,她带来了30年让世界为之汗颜的增长奇迹,从社会看,她却带来大划时代的精神匮乏和贫富差距。因此大宏观上来说,她是成功的,大微观上来说,她有些不足。
世界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成就与不足,但我们却要忽视成就而重视不足。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走向何方,我们无法准确定论,一切只能是象播报未来的天气那样去预测,但似乎市场的法制是未来的道路,问题是西方立足于宪政主义基础
上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如何与纳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相容——这一点是无法改变也是不能改变的。但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伟大的智慧和包容的精神,因此,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