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类价值尺度与非经济类价值尺度
价值可分为经济类价值与非经济类价值,因此价值尺度也可以分为经济类价值尺度与非经济类价值尺度。经济类价值的尺度通常就是法定货币(人民币元、美元、日元、欧元等)。价格就是以货币为价值尺度所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非经济类价值的尺度通常是以经济类的价值尺度为参照标准。
五、价值尺度的基本形态
1、产品价值尺度。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产品交换的品种很少、规模很小、频率很低,通常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产品的物物交换,并且通常都是以产品的物理量(个、石、两、尺等)为价值尺度。如谷物以“石”为度量单位,盐以“两”为度量单位,布匹以“尺”为度量单位,等等。这种价值尺度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
2、金属价值尺度。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铜、黄金、白银等)具有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和高使用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物。这种价值尺度仍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且不容易进行安全而高效地流通、贮藏和计算。
3、法定货币尺度。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选取一个货币符号作为法定的价值尺度或价值象征物,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这种价值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稳定和客观地,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剧烈波动时,作为价值尺度所产生的误差就比较明显了。
4、标准食物价值尺度。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使用价值,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不仅包括个体还包括集体和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采用标准食物作为价值尺度,不仅可以度量和比较各种经济参数,而且还可以度量和比较各种政治参数与文化参数。但是,由于温饱类价值需要在人的全部价值需要中所占的比重,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任何一种主食在人们越来越丰富的菜单中将会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任何一种标准食物“原器”的产量将会逐渐下降,其市场价格容易形成较大的波动,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主食,不同主食之间对于人的价值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以标准食物作为价值尺度来计算和比较各种经济性或非经济性参数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为此,目前还需要以某种法定货币为中介,以实现对各种经济性或非经济性参数的计算,无法建立以“标准食物”为绝对价值尺度的世界货币体系。
5、标准电能价值尺度。这是未来社会最终的和最佳的“绝对价值单位”或“世界货币”,电能是继“标准食物”之后另一种很好的有序化能量。由于电能容易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容易流动、分配和贮存,并容易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绝对价值尺度,并将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可能建立一个以“标准电能”为绝对价值尺度的世界货币体系。
六、相对价值尺度与绝对价值尺度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特殊能量,即有序化能量,其中,食物能量是标准有序化能量,因此价值尺度的基本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然而,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价值计量与商品交易的方便,总是以某一种具体形式的价值物来作为价值尺度,例如,粮食、布匹、牛皮、盐、货币等。
总之,食物能量就是价值的绝对价值尺度;而粮食、布匹、牛皮、盐、货币等价值物就是相对价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