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晓:房地产泡沫阻碍了人口流动。房地产作为财富分配主渠道,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也伤害劳动力市场效率,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
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言,控制贫富差距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贫富差距过大,不但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不稳定性,而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有重大影响。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控制贫富差距是比消除绝对贫困(即脱贫),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从实践看,脱贫重在“帮扶”,是一种基于社会公平的要素再配置行为,政治性倾向更浓;而社会贫富差距控制,是要实现经济“效率”,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再上台阶!在收入和财富的边际递减效应下,贫富差距过大必然带来总需求增长的不足,当贫富差距和财富阶层固化后,一国经济就会陷入持续的低迷境地。贫富差距被认为是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日本失去三十年的重要社会基础。
由于经济结构、历史文化、思想传统等的不同,贫富差距在哪个区间才是合适的、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各经济社会间并无一致标准。但无论是市场,还是经济学家等研究者,对此都能“意会”!“二战”之后,全球经济都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城市经济成为主要经济空间布局形态,贫富差距也由收入差距转向了财富差距。因此,贫富差距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了二个方面的含义:因收入差距而成的财富差距;收入和财富不一致而带来的财富差距。后一种情况意味着分配不公,收入、创造财富的阶层,并没有获得应得的财富,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对经济创造力损害加大的重要原因。因收入带来的财富增长(市场经济中收入高意味着能力强,以及社会的认可),会因财富显而易见的创造性(即使是你上代人创造而遗传给你的),对社会其它团体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即社会对这种贫富差距有很大的容忍性,比如中国人过去常言“勤劳致富”,这种富较少受到敌视,富可敌国比尔盖茨相信西人也会认为其财富是应该的。但是,一个社会创造的财富,如果普遍地不按创造贡献进行分配,并成为社会财富分配主流,甚至引起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那么该经济体后续增长动力必定渐失。比如,对于日本经济“失去”的原因,日本自己的研究(如池田信夫,2009)就认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富由制造业创造,分配却由“政治分配”,拥有年功序列身份的一代人享有经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