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成功的投资理论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A股的投资机会,避免犯别人以前犯过的错误。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玛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和其论文的合作者肯•弗兰奇教授,共同提出一个股票回报模型,叫做法玛•弗兰奇三因子模型。该模型提出,美国历史上的股票回报,绝大部分都可以用三个因子来解释:股票市场总体回报(Beta),小市值股票超额回报(SMB),以及价值股票超额回报(HML)。
基于美国股市的回测(1928年~2007年)显示,在那80年里,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为每年10%左右,小市值股票的平均回报为每年12%左右,大市值价值股票平均年回报11%左右。如果将两者叠加,小市值价值股票的年回报为14%左右。这些实证结果显示,购买并持有小市值股票和价值股票可以获得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的投资回报。
关于股票回报因子的研究,为金融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研究揭示了如何选股,才能战胜市场的秘密。在法玛•弗兰奇三因子模型的基础上,金融研究人员不断发现并加入其他不同的因子,来增强模型对于股票回报的解释能力。比如法玛和弗兰奇后来加入了利润率和投资两项因子,将模型升级为五因子模型。其他比较常见的因子还包括:动量、质量、低波动率等等。到了今天,有统计研究指出,全世界的金融学者研究并且宣称管用的超额回报因子,竟然高达几千个。
一开始,关于投资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股票市场。后来,陆续有学者把这套研究方法扩展到其他国家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中进行检验。比如法玛和弗兰奇的研究(Fama and French, 2015)显示,五因子模型,不光在美国股市管用,在欧洲、日本和亚太股市也同样有效。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大家比较关心的是,类似的选股方法在中国的A股市场是否管用。下面我们就三因子模型中的价值和小市值因子来具体分析一下。
价值因子
我们先来看价值因子。在法玛和弗兰奇的模型中,作者用净值市价比(注:即市净率的倒数)来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因子。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的市净率越高,代表其价格越贵,离价值越远。价值因子的投资方法,就是购买那些市净率最低的公司,并且同时卖空那些市净率最高的公司。
不同的研究(Hsu et al, 2018; Black and Dai, 2019)显示,在A股坚持购买市净率比较低的公司股票,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比如基金公司德明信的统计结果显示,在1995到2018年这24年中,A股的市场平均回报为每年10.93%左右。而购买那些市净率比较低的占到A股总市值一半的股票,则可以获得每年15.7%左右的投资回报,比市场平均回报好上4.8%左右。在2001到2018年间,相同的价值因子,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每年3.2%左右的超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