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一季度GDP报告是全球第一份详尽的新冠疫情经济解析全景图。市场如何反应?未来政策如何走?
文丨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中国经济第一季度GDP报告是全球第一份详尽的新冠疫情经济解析全景图,数据公布后,金融市场并没有过度的反应,也表明市场基本认可这份数据报告的可信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封城”抑或“封国”的模式,中国的新冠疫情经济报告也可以给全球经济展望提供一个有效的注脚,而中国经济在第二和第三季度的表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勾勒出经济活动恢复的大致路径。
首先,从各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3.2%),而第二产业受到的影响最大(-9.6%),其次为第三产业(-5.2%)。但稍微分析便可知,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是“休克”式的,即因为人员流动受到限制,而导致了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转,因而出现了快速的下滑(主要体现在2月份)。
相比而言,第三产业的行业表现则差别较大。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分别增长了6%和13.2%,但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行业则下降了35.2%和17.8%。疫情对于经济部门的不同影响也显然体现在了人们的日常选择中,而金融业的逆势增长则表明了反周期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二,从消费来看,汽车(-30.5%)、餐饮(-41.9%)和金银珠宝类(-37.7%)等受到的冲击最大,但食品饮料类的消费却出现上升,这表明在疫情之下,可选消费更加脆弱,这也符合普遍的生活习惯。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期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可选消费行业来判断疫情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消失。
第三,3月当月工业增加值的表现(-1.1%)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像钢铁这样的重工业行业甚至持续出现正增长,这也与外贸、发电量等数据互相印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多数分析师没有预料到的。固然我们可以认为很多订单是积压的,但制造业的抗压能力却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一直被忽视的制造业,将成为保增长的主力军。
第四,财政政策已经显得十分积极,ZF债券的发行量在第一季度几乎是全年同期的三倍,但财政政策不足够对冲疫情冲击。这似乎也表明,市场对于财政刺激计划的规模和有效程度,需要作出相对审慎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