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赤字化,从理论到现实,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如果大规模推出,必然是新一轮财富大洗牌,带来阶层进一步分化。
文 |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 徐瑾
“财政赤字货币化”,在2020年成为中国经济的争论焦点。
在2020年“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不宜涉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内容。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什么?靠谱么?为什么会引发争议?后果是什么?本文从浅显角度为大家“翻译”下争议的关键。
1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
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政府出现财政赤字的时候,允许央行直接下场购买国债——粗暴地说,就是央行直接印钞给财政花。
货币的问题很复杂,要解释财政赤字货币化,不得不解释下央行的发钞前提。一般人可能认为,央行就是印钞者,主要工作就是印钱,那么自然想印多少印多少,要买国债,自然也不在话下。但事实上,这两个说法都不正确——第一,央行,确实不是随便可以印钞。第二,央行也不是不可以买国债,但传统方式是在二级市场买,而不是在一级市场。
央行在一级市场买国债,还是二级市场买国债,有区别么?有的,区别很大。
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玲近期撰文表示,从理论上讲,二者货币创造的效果是一样的,但经济机制不一样,也有不同结果,“央行从一级市场买进,央行缺乏主动权,对财政纪律的制约有限,因而各国央行一般不从一级市场买进,甚至国家立法禁止央行从一级市场买入,我国《人民银行法》即有此规定。从二级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尽管央行操作时也会与财政协调,但买进数量、价格会以货币政策目标为准。而且,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曲线会形成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基准,引导金融市场价格形成。” 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国债,此时国债的价格,已经是市场交易的结果,并不是凭空产生,如此央行在二级市场的购买行为,对银行等卖者而言,就只是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的交换而已,不会弱化市场机制对政府赤字的约束力量。
因此,表面上,一级购买还是二级购买,是债券市场定价与央行主动权问题,而根本上,是发钞的纪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