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节目,关于王传福的访谈,谈到比亚迪的电池业务模式。后在网上找到些资料,贴出来:
1995年,王传福成立深圳比亚迪公司。但终究是白手创业,对要花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无能为力。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昂贵的生产线肢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且便宜又实用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流水线成就了一种“具有比亚迪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比亚迪每支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只需1.3美元,而最大竞争对手三洋的成本是4.9美元。
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先后拿下台湾大霸、日本NIKKO、飞利浦等厂商的大额订单。近几年又与摩托罗拉、诺基亚以及国内新兴的波导、TCL等手机厂商的合作,更使得包括三洋在内的日本电池厂商,基本被比亚迪挤出了中国手机市场,而且比亚迪还深入到了日本市场,抢起日本电池厂商的饭碗来。
节目中谈到电池生产线的问题,一个流水线日本企业是投资一亿美元,比亚迪是一千万美元,相同规模下日本需要500人,比亚迪需要8000人。
的确比亚迪电池目前是成功的,但对他成功的模式,我还是不很认同。大家来讨论一下,这样的成功对中国产业、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