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反歧视是政治正确,并受法律保障,但“微歧视”依然会在心里投下阴影,并由小伤口积累成大伤口。
文丨王巧丽
全球化浪潮中的沙
疫情是一台X光机,不仅照出了国家观念、能力的方方面面,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生存处境。疫情中,我们身边的华人有的舍弃已经上手的工作,拖家带口辗转回到国内;也有人慧剑斩情丝,买了比平时昂贵数倍的机票,在航线没有切断之前离开了欧洲。
更多的华人留了下来,带着疑问。
“我们是这一波的全球化浪潮中冲到海外的沙子,上岸后,任凭全球化的浪潮怎么冲,也还是异乡来的沙子,退潮了之后,不希望搁浅异乡,特别是还有下一代。”我的朋友淼淼从伦敦发来短信。
她的父母之前从国内到伦敦探亲,因为疫情滞留在英国。三代在异乡同堂数月,让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身份与责任。
等欧洲疫情和全球疫情退潮后,海外华人的处境也许会发生变化。孩子们重新开学后,遇到有人出于恶意或无知歧视,该怎么处理?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人,怎么和孩子建立世界观、建立对华人身份和所在国家、社会的融合?
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一月中旬,我从北京回到荷兰,刚好与疫情在国内爆发擦肩而过。国内朋友发来短信,说幸亏我早回荷兰了几天,不然就没有飞机了,只能一起禁足。
“从现在开始,呆在家别动了,管好孩子,荷兰人不戴口罩你戴。”母亲在视频电话中一再交待。她文化水平不高,但经常有直觉性的先见之明。我对她说,如果知道疫情会爆发,我是不会离开国内的。我们已经分开了这么多年,艰难时刻宁愿在一起。
2月末,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荷兰出现了第一例患者。朋友们和家人又让我考虑带孩子回国。他们对欧洲抗疫政策不放心,更担心我们在海外受到牵连、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