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房地产调控愈演愈烈的时候,最近好像有些不太风声鹤唳了,但是也开始不安了,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早前的时候大家都肯定房地产会继续调控下去直到房价下跌才有可能罢休,并且没有多少人怀疑这个结论,而就在大家都在感叹政府的调控力度之大时,政府好像自己不自信了。“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意见,以此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防止楼市调控对经济造成误伤,为制定下一阶段楼市调控政策做准备。”这句话也不好解读,但相对来说,比之前的语气有所降低,并且调控变得有顾忌了,所以大家认为政府的调控是否到此结束或者说开始松动,不会那么严厉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就越调越严厉,导致房地产板块的股价暴跌,这应该算是人们对国家调控信任的最好证据。如果单单就是房地产板块走弱,我认为政府不会太担忧,而是继续调控以达其目的,但房地产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是谁都不敢忽视的,加上这些年来,中国非常依赖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房地产这块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绝对是不可忽视的。还有就是土地财政导致的恶性循环,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离不开卖土地的收入。这使得当人们看到房地产真正走弱的可能时,相关的产业也就要出现问题了——担心银行资产坏账增加;对钢铁产业销售的担忧加剧等。咋一看,像天塌下来一样,似乎一夜之间股市找不到北了,持续的往下探,并且还看不到上涨的希望,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始终是具有传染效应的,这导致经济整体都是衰退的气氛大过景气的气氛。或许,这个时候,政府就要担心是不是调控的过分了些,是不是该收手了。遗憾的是,事情刚做,就要收手,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况且之所以当初选择调控,也是因为这个市场已经不正常了。
或许这里还能体现下社会主义的好处,因为政府现在已经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来自内部的压力。首先,一些利益集团自然不用说,说服政府结束调控或减轻力度是肯定的。其次,我们可怜的蜗居一族们面对高房价高房租的局面深感愤怒,这样的调控似乎越调越离谱,简直想扼杀我们寻常百姓家的生存空间。再次,国际上一些投行也鼓吹中国政府的调控目的已经达到,就像高盛说的“非常非常好”,我对高盛之流绝无好感,自然也怀疑他们的动机何在。最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乐观是很重要的压力来源,欧洲的债务危机尽管在各国大幅削减赤字的影响下变得不再那么让人悲观了,但即使退一万步说,其债务危机已经过去,但大幅削减政府赤字对经济复苏的影响我认为也是不可小觑的,大幅减缓经济复苏的步伐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国内房地产政策的打压以及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很大,这使得是否继续加大调控力度确实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那做政策的人不应该现在来考虑调控的影响以及是否继续调控。自然,有很多因素也是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所以这次调控是否应该加大力度或减轻力度是值得再思考的。但问题在于,这思考的时间是否允许长久,政府需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今天看了一则新闻,说“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意见,以此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防止楼市调控对经济造成误伤,为制定下一阶段楼市调控政策做准备。”我开始一看,以为政府还不错,体擦民意啊,但仔细一想,这不等于临时抱佛脚吗?!那么多的政府机构,可谓将整个国家监控的滴水不漏,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少安毋躁似的慢慢来,这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本身不太相信了,就像前一阵子被强调的:不要闭门造数据。或许这就是臃肿的政府现在面对的问题,尽管机构多,部门多,但做事的少。
调控出现两难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政府在调控之初已经有所准备,但出现两难时的解决方式或者解决的速度显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我们的政府做事的效率还是太低,而且很显然不是因为人手不足,精简过分了,更可能的缘故是,政府缺乏被监督,各部门职责不明确,一事归多部门管而无人去管的情况太多。或许只有继续精简,减少冗员,加强对人们对政府的监督才是可行之路。人们对政府的监督的权利本来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但却需要等待政府的开明之日才能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