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whm303
仔细读了您的回复,我感觉你所说的情况可以从方法论上得到解决。
根据你所举的例子,确实是一个死循环,生产很难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如果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在没有外部资金进入的情况下,只有将他的消费基金转换为投资基金,这时生活资料的生产会过剩,生活资料的生产循环不下去了,同样机器也会出现短缺,生产机器这一部类也难以完成循环。
这样社会产品的供需结构就发生变化,物质循环和货币循环就很难达到协调一致了,从而出现“跨期问题”或“跨期悖论”。
你这里的分析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即为了扩大再生产,只有挪用消费基金。其实这也是《资本论》第二卷的分析方法,这样做下去会非常麻烦和复杂,或者是一个死胡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采取的分析方法其实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我仅将两部类模型扩大为四部类模型在方法论并不新鲜,也没有任何的突破,但在扩大再生产上则采取了和马克思不同的分析方法:扩大再生产的第一阶段也采取均衡的分析方法,并将扩大再生产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均衡的,而在第二阶段要达到均衡则必须加入货币的因素,这样就容易解决你提到的“跨期问题”或“跨期悖论”。
简单再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而我提到的扩大再生产的第一阶段(就是“五部类模型”或“三部类模型”,在原有部类的基础上增加了W新增投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不可能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它作为分析的基础。
在“三部类模型”或“五部类模型”中,已经有专门的一个部类负责新资本的生产,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M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是用于投资了,如果将银行系统加进去,也可能是工人把自己的一部分钱借给了资本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货币循环和物质循环是协调一致的。
但“三部类模型”或“五部类模型”只是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阶段,它提供了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这一生产周期末,厂房已经落成了,机器已经调试完成了,只要厂长一声令下,在充足原料、人力的情况下就可以新的生产周期。
这时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便是仍是整个社会生产货币的不足,如果要维持原有的价格水平,政-府就必须投入足够的货币。从央-行的统计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每年净货币投放是数千亿,这相当于政-府收的铸币税。
我们也可以判断,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末尾特地提到黄金是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而中国黄金或白银产量一直不高,这是压抑中国经济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资本主义主义未能在中国取得发展,黄金等硬通货不足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或者也可以说这样说,如果政-府持续温和地投入货币,社会上又有很多投资机会,这样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个在后面分析经济增长中会再详细说一下。
另外,因为“三部类模型”及“五部类模型”都是两部类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本质上仍是一样的,我们仍可以实行一种转换。
我们先假设一下“三部类”的生产:
1500W1 = 600C1 + 450V1 + 450M1
2100W最终消费 = 500C2 + 800V2 + 800M2
1600W新增投资 = 400C3 + 600V3 + 600M3
在这里,社会最终产品是3700单位,这里有一个恒等式W最终消费+W新增投资=V1+M1+V2+M2+V3+M3,最后2100单位用于消费,而1600用于投资了。
我们可以换成两部类模型:
3100W1 = 1000C1 + 1050V1 + 1050M1
2100W2 = 500C2 + 800V2 + 500M2
在这里一部类的3100产出,一部份是用于补偿自己的固定资产损耗1000C1和二部类的损耗500C2,这时会有1600的剩余,最后这些仍是被用于新增投资的,这时货币循环和物质循环仍是协调的。
这也意味着在研究扩大再生产时,如果分成两个阶段,在增加货币供应的基础上便可以解决物质循环和货币循环脱节的问题,
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研究最后陷入死胡同,个人认为还是没有将增加货币供应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形成“跨期问题”或叫“跨期悖论”。
其它的问题在前几章中已经有过说明,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