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181 69
2010-07-10
(欣闻这里是一个讨论马克思的重要阵地,学术氛围浓厚,打算今后在这里安营扎寨,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发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也欢迎一切的批评。本贴打算作一个长篇连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果要理出个头绪来确实太难,只好浪费一些笔墨了。)

缘起

    在开这个贴之前,看了本版块的一个贴子“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不了主流?”,楼主的朋友打算“学点经济学,是想了解一些经济规律,一些很具体的因果关系,比如宏观经济为什么会波动?是哪些因素如何影响它的?当前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利率政策是怎么影响经济的?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股市和宏观经济有什么联系?……”,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上都在围绕着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剥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等问题,使楼主的朋友有些望而却步。
    人们都是现实的,马克思的那些东西似乎离我们生活实在有些距离,现在还谈主义似乎有些奢侈,这自然会大大降低人们对马克思的兴趣。而西方经济学则没有这些束缚,关心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供给和需求等理论把价格基本上说清楚了,自然而然倒向了西方经济学的阵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逐渐边缘化了。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出现很多新的情况,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虚拟经济几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在如何看待服务性劳动、科学性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的劳动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相当大的困境。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442-44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这些都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这也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最大的难题,如果研究全部都是引经据典,不和人们的吃穿住行联系起来,最后很容易脱离群众。但我们也知道,如果脱离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后只剩下一个空壳。

    那么有没有一条道路,既维护劳动价值论,又把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呢?
    本贴也想尝试从一条新的路,那就是从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中拿出两部类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多部类模型,使扩大再生产也能达到一种均衡,从而可以说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在这引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劳动价值论、价格的形成、虚拟经济、对外贸易、货币的供给与需求、GDP的核算等等。
    本人写了一本书《算算中国家底:中国GDP究竟是多少》,这本书预计8月初可以上市,这本书是对两部类模型扩展的运用。GDP核算有一个最重要的三等价原则,现在各国在进行GDP核算时都没有严格遵守,如果不说清三等价原则,也是GDP成为一笔糊涂帐的根源,而通过四部类模型可以把这些全部讲明白。



本贴初步计划写20个小节(有些小节可能会再细分,比如经济增长、GDP等),主要是围绕两部类模型展开,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也借鉴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于本贴只是一个小专题,很多问题就没有全面展开,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将现把目录列出来(粗体字的目录表示已经完成):
一、两部类模型的地位
二、两部类模型的局限
三、两部类模型扩展为四部类模型
四、扩大再生产如何达到均衡
附:四部类模型的通俗表述(上)
四部类模型的通俗表述(上)
五、四部类模型的说明及总需求与总供给
六、模型的假设条件和生产周期
七、银行
八、剩余价值的分配
九、产业部门的划分
十、虚拟经济

十一、剥削率与利润率——马克思有没有错误
十二、价格形成和劳动价值论
十三、斯科的产权理论就是一堆废话
十四、垄断与定价权
十五、货币需求
十六、进出口
十七、经济增长理论
十八、经济危机
十九、GDP和社会财富
二十、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的数学仿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0 23:08:17
(这个贴子基本上是在线写,以便听到大家及时的反馈,在写作中可以不断进行调整,这样也可能导致一些表述不周,另外本文想写得简洁通俗一些,就没有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把各种观点的出处都标出来,还望大家谅解。)

一、两部类模型的地位

        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阵营对两部类模型都有非常中肯的评价。
        琼.罗宾逊夫人认为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为研究储蓄和投资的问题,以及研究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被哈罗德和多马尔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
        保罗.萨缪尔森这个对马克思采取强烈批判的经济学家也认为“马克思在他死后发表的《资本论》第二卷中,的确创新了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模式……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式也许是那些复制极好轨道的第一个范例”。
       但两部类模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占据核心的地位,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两部类模型的论述也仅占据了1/4强的篇幅。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并没有再进行深入的论述。
        在后世人们对马克思的研究中虽都多少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其它理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非重点。
        在本人看来,两部类模型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的运行,有很清晰的层次感,它最接近人们的理解,如果对它进行适当的扩充,可以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包括进去,也便于大家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其生产公式都是W=C+V+M,其货币单位可能是英镑,也可能是马克。
        第Ⅰ部类的生产:4000C1 + 1000V1 + 1000M1 = 6000W1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的生产:2000C2 + 500V 2 +  500M2  =  3000W2消费资料。
        由于这里假设为简单再生产,即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为本部类及第Ⅱ部类消耗掉,生产资料的需要总额等于两个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合计。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资本损耗必须得到补充。第二,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在本部类及第二部中全部消耗掉,即W=C1+C2。第三,工人与企业主的收入都全部用于消费,并没有剩余及储蓄等,因此,W2=V1+M1+M1+M2。
        因为两个部类承担着不同的经济职能,两个部类必须进行商品的交换,即Ⅰ(V+M)和ⅡC的交换,我们可以得到V1+M1=C2的等式。
       为了今后论述的方便,将两部类模型都用图形来表示,这样可以更直观,在说明扩大再生产时也更容易一些。
两部类模型.jpg

上图说明:
      W1是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W2是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机器设备、原料等,不能真实用于人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一个人把挖土机买来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的产出一方面是补偿二部类的损耗,一部分是补充自己的损耗,图中橙色的钱就表示一部类生产出来产品的最终流向。而第一部类和第二部分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都会用于生活的消费,因而有W2=V1+M1+V2+M2,这样形成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循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0 23:20:05
LZ没有看过资本论3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0 23:31:58
《资本论》第三卷也详细看过,《资本论》是一个整体吧,如果没有看《资本论》第三卷,不敢在这里谈两部类模型的。

      俺的想法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联系起来,只有和现实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可能有生命力。两部类模型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运行,但太抽象,很难理解,这时可以进行一定扩充,但它本质还是两部类模型。

      个人认为马克思没能解决扩大再生产也存在均衡,在俺看来,这是可以办到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绝对均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说明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可以讨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最后俺也得出一个会让大家吃惊的结论,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发展只有投资,消费只是完成一个经济的循环。

      这个贴子会慢慢写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性,会把大家各种疑问都一一说清楚的,今晚有些晚了,明天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0 23:41:38
太好了 既然LZ看过 那请评价一下资本论第一卷吧

另外你认为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内容、核心精神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0 23:53:26
二、两部类模型的局限

      但两部类模型却有一定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学者罗莎.卢森堡就认为马克思的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一,“扩大再生产的那些例证……充满了前后不一贯之外”,它与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的文字说明是“矛盾的”。其二是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式缺乏动态的分析,它把价、技术进步、积累率、剩余价值率等因素的变动都舍弃掉。
       两部类模型高度概括,抽象掉了很多因素,而现代经济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环节较多,产业链较长,使其难以直接直观有效地说明现代经济的运行情况,在很多方面与社会经济的现实不完全一致,亦即两部类模型显得有些简单和粗糙。
       就不变资本C而言,马克思又将它划分为成了固定资本和流动不变资本,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固定资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固定资产,其使命寿都在一个年度以上,它会按年或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它是分次进入商品的价格。
       固定资产折旧会形成一笔基金,它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补偿,如果这笔资金被挪用,企业的固定定资产不能得到补偿,企业将面临生产规模不断缩小的困境,企业也必须面对融资的难题。
        而流动不变资本则是一次性进入成本,如生产用的电力、办公用品,很多是从别的生产企业购进的,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就如购进各种零部件,安装到车上,与固定资产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在固定资产与流动不变资本的区别在两部类模型中很难体现,对企业而言,它还需要请律师、会计师,市场还出现了专门为企业服务的广告公司,这些成本又该如何分类呢,在马克思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说清楚。
        为了说明资本家与工人消费的区别,马克思又将第Ⅱ部类的生产分为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生产,但这样的划分的现实意义并不大。资本家也要消费必要生活资料,和工人的消费有一定的重合,而工人利用积蓄消费奢侈品的现象也是有可能的,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可能省吃俭用去买买一个LV,而一个资本家也可能开着奔驰在路边和普通打工者吃一碗特色的小吃。
        马克思之后,曾有不少人试图在马克思分析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作进一步的细分,建立各种多部类的再生产模式。代表性人物有俄国的杜岗—巴拉诺夫斯基、日本的信小岛、法国的厄.曼德尔、美国的维克托.佩洛等人,但他们的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普遍性不够,难以全面解释现代经济活动。
      “从事各种科学或艺术的生产的人,工匠或行家,为书商的总的商业资本而劳动,这种关系同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甚至在形式上也还没有从属于它。”“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第442-443页)。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马克思认为科学、艺术、工匠、演员等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只是经济生活的特例,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将它们纳入他的分析框架。另外,马克思并未预料到第三产业从第一、二产业中独立出来并获得迅速的发展,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社会经济运行结构。
而随着垄断、不完全竞争、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现象相继出现,两部类模型很难用来作为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手段,这也也为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个简单的两部类模型看起来很难装下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它进行扩展就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扩展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
      但无论如何扩展,都必须以两部类为基础,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界限是要分清的,这也是本贴坚持的原则。
      在今后的写作中可能会纠缠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一项生产如何区分它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比如一个人去住旅馆,最后他拿着发票到公司财务部门去报销,这一笔住宿费是最后会进入商品价格的,这里旅馆提供的服务就应算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为生产服务的,如果这个人是自掏腰包,那么旅馆则属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这样旅馆就可能承担两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如果有一个人特别喜欢挖掘机,不把它用到工地上,就爱开着它玩,这里这台挖掘机就算是消费资料而不算生产资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