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经济学导论
一、逻辑链、序文:
为什么选择复杂系经济学
1、复杂系经济学的动机
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发展的世界,所以更需要真实和先端的经济学理论。复杂系经济学的考量起于两个关键词:其一,任何复杂系经济学理论皆以人类能力有限(包括经济活动能力)为前提;其二,旨在创出(生产规模)收益递增理论。
1.1、主流经济学的困境
1.1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arxian economics)的破绽
专力资本主义批判,不事社会主义批判。社会主义国家奉为圭臬,但学理止于文献解释学而不前,至今无法提出对资本主义的新的批判。
1.12、凯恩斯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1960s)
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出现。
1.13、货币主义(Monetarism)(1970s)
1982年利息腾贵,美国放弃货币主义政策。
1.14、供应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1980s)
刺激经济而降低税率,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反倒造成了税收减收;忽视技术、行动和制度等重要经济学要素;流于细枝末节。
1.15、代表近代经济学的均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均衡理论架构在只论价格体系为自变数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之上;其基本前提——家计的效用最大化、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为剔除实际经济活动的现实性、复杂性之架空前提、不明确前提。
2、计划经济的历史教训
2.1、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
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分工看做工厂内分工的构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公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桎梏):
2.12、生产关系的转变使科学、技术进步,使经济运营更加效率化,使人类得到解放;
2.13、政府机关全权掌控经济运营,促进生产关系的转变;
2.14、由此,除农业以外所有的重要经济活动由国家垄断;
2.15、国家内部等级制下诸组织被统合,利益格局的调控被国家上层建筑垄断;
2.16、企业管理由国家垄断。
2.2、然而,强固的等级制系统中依然存在着上意无法下达的现实困境,而所谓“上意”亦属有限。迄1990年前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几乎全部破弃了计划经济制度,全面的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了。
3、新古典经济学批判
3.1、最优化(Optimization)
复杂问题简单化。经济主体之各项经济活动被粗暴地表现为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最优化的数学运演过程。
3.2、均衡(Equilibrium)
框架膨大,无视实践成本(计算时间)。理论上各制约条件之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求解,但实践几近不可能。
3.3、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即:
3.31、完全理性(Perfect rationality)为前提,引出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引出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3.32、边际收益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为前提,引出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引出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3.33、由3.31、3.32,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基本假设(供需函数),即是说,新古典学派试图确保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理论正确,而以非现实(完全理性、边际效用递减)之诸假设为前提。譬如边际理论美如斯,却非经济生活的常识:一般消费者根本没办法完美平衡效用与价格,因为完全理性的消费者必须以所有存在之商品的价格为母数进行效用分析。
3.34、生产规模扩大而收益递减亦非真切现实,譬如农田-化肥理论,只提到了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变而收益递减,并不涉及生产规模。
3.4、科学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并非科学化,则更倾向于完美化和艺术化。科学理论的本质是指导现实社会福祉之实践,而只顾构筑完美化、艺术化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乃是一门不健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