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来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经济危机,商品经济,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以往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总是做机械地绝对地理解,认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本身。而现实情况是,经济危机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2007年社会主义的越南发生了金融危机;随后美国在2007年底发生了次贷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并蔓延全球。2008年底开始,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卷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如果承认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国家又客观存在经济危机,这在逻辑上必然会陷入两难的悖论。其实,正确认识经济危机的根源,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就在于它是辩证的、发展的思想体系,对其不能做孤立和绝对的理解。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
一、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任何一个层次的经济范畴或经济现象都具有两重性或两个方面,即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构成的,分析不同层次经济范畴或经济现象的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是研究经济问题及其揭示经济现象本质的一个根本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生产关系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
早在1963年,张闻天(1995)就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内涵作了较好地阐述。周新城(2005)对生产关系两重性内涵的阐述也很具有代表性。目前,理论界虽然在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内涵中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如分工和协作属于生产力范畴还是属于生产关系一般范畴等。但是,在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在具体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反映社会经济制度本质的经济关系(如基本经济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特殊的认识上,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在对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的研究中,理论界都比较强调生产关系特殊对生产关系一般的决定性作用。而对生产关系一般对生产关系特殊的作用分析和阐述不够。实际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特殊是生产关系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一般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特殊中运转的,不可能离开生产关系特殊孤立地存在。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从根本方面规定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从而也规定着生产关系一般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一般作为在具体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过程中生产力的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特殊决定生产关系一般的社会性质的角度讲,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关系是深层与表层、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但是,从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同生产力的关系看,生产关系一般比生产关系特殊更接近于生产力层次,更具有基础性和深层次性。简而言之,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因此,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不矛盾一样,生产关系特殊决定生产关系一般的社会性质与生产关系一般构成生产关系特殊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
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为例,根据马克思(1975;原版,1867)的论述和历史发展的事实,不是私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商品经济最初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在小商品经济发展及其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马克思(1975;原版,1867)所言,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正因为生产关系一般比生产关系特殊更接近于生产力层次,更具有基础性和深层次性,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是先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般。再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比如,《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由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以商品生产过程为一般基础的,为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部分先抽象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分析商品和货币一般。通过从商品到货币转化的分析,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这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前提。因此,马克思把《资本论》第1篇商品和货币称为《资本论》第1卷的导言部分。再比如,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第2部分(第2篇至第6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也是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分析劳动过程,再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分析,也是“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分析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然后再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社会形式(马克思,1975;原版,1867)。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即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也是先从生产关系一般即商品生产一般的角度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又从生产关系特殊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明确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1975;原版,1867)
同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也是先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这一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分别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也都不是孤立地分析,而是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中进行分析的。
二、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先抽象掉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生产关系特殊,从商品经济这一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或基本原因。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危机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生产相对过剩,商品买卖脱节;二是债务支付链条中断,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这两个主要表现也就是经济危机的实质,历次经济危机(包括目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实质都主要是这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这两个方面或这两种状况都是由商品货币关系(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首先,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没有出现之前,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分离的,买和卖是在同时同地进行的,不会出现买和卖的脱节。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出现以后,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生了分离,这就有可能出现买卖脱节,使商品卖不出去,出现生产过剩。其次,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存在的条件下,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链锁关系,这就有可能出现债务支付链条的中断,使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可见。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两种可能性的分析,实质上是分析了经济危机的实质和原因。实质是生产过剩、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等,原因是商品货币关系。
但是,马克思(1975;原版,1867)又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条件,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根据马克思的思想,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之所以仅仅是可能性,并不是因为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买卖脱节和支付链条中断、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等情况,也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存在。而是因为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商品货币关系未占社会统治地位,市场也是分割和有限的,即使出现生产过剩、买卖脱节和支付链条中断、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等状况,也只是局限在狭小的简单商品经济的范围,而不会演变成为全社会的经济危机,即不会造成全社会的生产过剩、买卖脱节和支付链条中断、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等状况。只有在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条件下,一旦出现买卖脱节和支付中断,才会演变成为全社会的经济危机,而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才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因此,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马克思,1973;原版,1905-1910)。可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经济危机仅仅是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的论述,其精神实质还是说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局限在狭小的范围,经济危机的一些现象也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必然会出现全社会的经济危机。我们所说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指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不是指局部性的危机,资本主义以前商品货币关系只是局限在狭小的范围,整个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当然不会发生全社会的经济危机。如果仅仅以资本主义以前不会发生全社会的经济危机,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全社会的经济危机,就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这在理论上和逻辑都是不通的。这就如同有人以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及市场机制不在全社会发挥作用,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在全社会发挥作用,就认为资本主义以前是商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发达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一样的。实际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从整体上看不是市场经济,但也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但有局部的商品经济,自然也有局部的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也会出现局部性的经济危机现象。
三、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
马克思在从商品经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后,又引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以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中心,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爆发的机制和深层原因。那就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切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一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各个部门中的许许多多私人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由自己根据市场行情决定。加上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及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一方面会拼命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会压低工人工资,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必然是无ZF状态,必然会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正是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强制性的调节。正如马克思(1972;原版,1868)所讲,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阐述了价值规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马克思分析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四个阶段,也正是从整个社会来看的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自发的强制的调节过程。
可见,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正是在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条件和基本原因)是商品货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马克思所分析的导致经济危机根源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发展形式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矛盾在私有制及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而且也是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及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私自利”性,这必然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发生矛盾,必然会使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这样才会引起价格波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才能起调节作用,这才是商品经济。简而言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没有这一基本矛盾,就不能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当然,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又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分析的精神实质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经济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特有。马克思及其后来的一些经典作家,之所以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斯大林,1955),主要是因为:第一,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商品经济,因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完全由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计划经济及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只有在未来的商品经济消亡的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公有制,才会使得有可能由一个社会中心通过计划来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是社会实践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设想,现实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与此相适应,也存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
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只要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的社会,只要是社会经济活动基本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都会存在个别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矛盾,都会存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都会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都会存在经济比例失调或调节失误。尤其是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由此产生的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突破口。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也大量存在,尤其是存在与国际市场有天然联系的外资企业经济。即使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也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自私自利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的矛盾,也存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出现经济危机。并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对外贸易,也融入了国际市场,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及金融危机也会传导到中国。
四、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也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的,它是同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作为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必然产物的经济危机不能不受到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马克思之所以把经济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除了如上所述的这些外,不能说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一点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结合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主体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及其资本家具有天生的自私自利性和独立自主性,这样从整个社会来看更容易导致社会生产的无ZF状态,更容易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等尖锐化,从而更容易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地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事实,使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破坏作用。为克服这种局限性,资本主义国家也创办国有企业,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调节社会经济。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是有限的,调节力是较弱的,调节目标是难以到位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这就决定了:一方面,作为市场的主体并在市场经济中起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公有制企业及其国有企业只具有相对的自私自利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说成是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另一方面,国家能够代表社会的整体利益,并以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为基础,对社会经济进行更有力、更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等都没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么容易尖锐激化,经济危机也没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么容易爆发。即使是出现了经济危机,ZF也容易通过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予以治理和消除。
但社会主义只要坚持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只要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就要实行于此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就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就必须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这必然会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以及产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等。一旦这些矛盾尖锐化,就有可能产生经济危机。只有到将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及其于此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的社会,才会消除经济危机。马克思之所以把与商品经济密切联系的很多经济范畴和经济现象看作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如资本、剩余价值、商品拜物教、股份公司、经济危机等,就是因为他把商品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社会主义既然要发展商品经济,那么于此相联系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现象都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剥离出来,正本清源。
总之,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不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出现经济危机,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反经济危机的措施、力度与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到中国经济危机的传人,各国ZF反危机举措及其成效足以说明这一点。
(作者简介:崔朝栋(1957-),男,河南漯河入,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作者:崔朝栋 来源:《经济经纬》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