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伪个性” 2010-7-16 每次到一家企业时我都注意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家企业最醒目的位置一定会张贴着企业文化。我们以为,它的意义在于提醒公司员工,也可以使外来者尽快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意思的是,去的企业多了,我惊讶的发现: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却是惊人的雷同?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创新求实、客户至上……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最好的名片,而这种内容雷同的企业文化算什么?
我们是否需要思考,在讲求企业文化的今天,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伪个性”?
毛玮阳:民族气质引领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我们经常与企业家交流此话题,然而并非每次都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常见的是“企业文化是发展的灵魂”等非常笼统而模糊的答案,于是我继续反问:“那么你认为该怎么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然而接下来的回答便往往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诺大的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一知半解,不免让人顿觉万分可惜。
由于工作的特性,我们去过很多企业,每次到一家企业时我都注意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家企业最醒目的位置一定会张贴着企业文化。我们以为,它的意义在于提醒公司员工,也可以使外来者尽快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意思的是,去的企业多了,我惊讶的发现: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却是惊人的雷同?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创新求实、客户至上……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最好的名片,而这种内容雷同的企业文化算什么?
企业文化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花瓶?不得不承认,目前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仍流于形式,轰轰烈烈地张贴标语、大张旗鼓地搞CIS形象设计,但结果往往是因不切实际而激起了员工的逆反心理,文化落地因此变得异常困难。
那么,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个公司,从弱小走向成熟,在发展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制度,然而随着它的壮大,特别是进入成熟期后,单凭纯粹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员工将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时便需要文化的提升,如此才能让员工获得一份强烈而荣耀的企业归属感。
其实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企业氛围,企业文化的口号、内容都不重要。好的企业,其内部氛围能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热爱企业,愿意为企业奉献,这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何必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泯灭了自身的个性呢?
目前,企业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企业文化“中国学美国,美国学日本,日本学中国”。不得不说,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靠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古代军事理论,吸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又了解了多少?
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何苦一味地“西洋腔”?我们不妨对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加以认识、总结、升华,然后再来借鉴国外那些先进的、科学的企业文化,最终形成有自己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
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公司最好的一张名片,不过在打造这张名片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它是否传递出公司与众不同的理念?是否可以令越来越挑剔的客户动容?亦或者令员工备感甘饴?
李华:孙子兵法之将帅五德
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发出微光,带领部队前进。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谈的是国家的大事——战争。笔者看来,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一个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之大事,是企业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一个企业的领导或所有者,不可不去仔细研究,不可以不去建设,不可以不去推行企业文化的。正如IBM的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思想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
朱军先生在《孙子兵法释义》中表示“战斗力 = 道+天+地+将+法”,充分说明企业要有持续的生命力,企业的内在的价值观、外部的变化、内部的管理、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各项制度是缺一不可的。
孙武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智谋才能,指将帅的智慧,处事的技巧、谋略及胆识,以及把握全局动态的能力。
我曾服务过一家美国公司,当时有一个技术总监的位置空缺,两个人在被选择的范围中:从技术能力上看,W、Z两人均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W比Z强一些;从管理能力上看,W、Z两人也均能胜任该岗位要求,W比Z的管理能力要强一点。从文化认同上看,W有些恃才放旷,认为有才能就行,不完全认同企业文化;Z完全认同并按企业文化去执行。
之后总裁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二流的企业选W,一流的企业选Z.因为只有认同企业文化的人,从本质上讲,这个人才真正属于企业,才能真正带好一支队伍。”
这个故事说明“智”也有价值取向,选择一个人,所以要选择其态度(即价值取向),只有态度作前提,他的技能才能为企业发挥作用。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商场也一样。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才同样需要智谋才能,谋略及胆识,然而一个领导的智谋才能也要符合企业文化。
“信”即诚信,言而有信。
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决策,每一件事情都在传递着企业的文化:一位领导去纠正一个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事,就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更多的人不做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事,所以我认为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产生时价值观念的延续,是企业最高领导人(执行层面)的价值观、世界观、理念和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一个言出必行的最高领导,会淘汰现有的管理队伍中言而无信的人,会引进言而有信的人(在面试和试用中控制),会影响既不是言而有信也不是言而无信的人。既不言而有信也不言而无信这类人是最多的,当最高领导言出必行时,他们受到影响,也会慢慢地偏向言出必行。
“仁”即仁慈,爱护士卒。除了关心员工物质生活以外,更要关注员工的精神生活,因我们在此方面讲了几千年了,不再赘说。
“勇”,勇敢果断。回顾国内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受到的教育不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特别勇敢。企业管理的条条框框少,但他们下决定时特别果断,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畏失败。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聘请了一批职业经理。有一次,产品出了质量问题,但是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客户的要求不合理。客户要求我们返工,并承诺由他们承担各种费用。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们开始计算各种费用,如返工工时费,返工过程中的物料损耗,电费、水费、管理费……算了三天得出一个30万元左右的费用。老板知道后带着我们去客户处,告诉客户:“不要你们任何费用,我们无偿返工。让你们(也是职业经理人)好交差,但是这个产品采购的比例得从50%上升到80%以上。”对方负责人很开心,马上答应了这一要求。后来我们计算了一下,增加的30%的市场份额至少产生150万元的纯利,而不是区区30万元。我一直很佩服她智勇双全。
“严”,执法严明。军队要纪律严明才可能打胜仗,员工也是一支队伍,是商战中的队伍,同样也要纪律严明。
中国的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过度的严会让员工流失,因为在中国充满了就业的机会;过度的松懈会缺少纪律,队伍缺乏战斗力。因此要赏罚分明,同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工作的同时,我也总结了管理者的五个角色。设置一个情景:有一批员工,面向南方,有一个管理者,与这批员工的位置关系,说明了管理者的五种角色和管理的文化。
第一角色:监视者,此管理者站在这批员工的后面,看他们的后脑勺,员工看不到管理者;第二角色:监督者,此管理者走到这批员工中间,会有简单的督促,员工可以凭借观察他的脸色、表面、语调,猜测管理者的心理;第三角色:管理者,此管理者走到这批员工们前面,面对员工开始讲话,提出管理的要求,员工将信将疑;第四角色:领导者,管理者讲完要求,转过身去,和员工同一方向,带领大家往前走;第五角色:领军人物,文化建设完成后,此管理者在不在公司,他的影响都在;他的辞职可能会导致组织重大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孙子兵法·始计篇》提出了“势”的概念:“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原意指:正确的战争决策已被采纳,还要造成一种“声势”以辅助作战进行。
如对企业来说,生产任务一经下达,就要使有关人员产生一种势在必行,非完成任务不可的“紧迫感”,这就是所谓的“势”。怎样“因利而制权”呢?应视情况相机而行,怎样有利就怎样做。
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发出微光,带领部队前进。正是有这种微光,一个企业才有方向,才可以从优秀到卓越,好东西亘古不变,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可以研读千年。身为商界的我们,的确需要常翻常新。
唐骏:微软文化的震撼
对于初进微软的我来说,一些貌似不起眼的细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比如,微软每年都有两次评比,是由员工的直接经理来给员工评分,这个分数将直接影响员工的晋升与否和奖金多少。由于公司要求,评分的结果要呈正态分布,比如要求3分(5分制)以下的员工必须占到25%,所以经理们评分时不能当老好人,也就没有办法对下面的员工进行包庇。同时,所有的员工也要给经理的各项指标打分,通过统计会显示出,他在人员管理的哪些方面表现优秀,哪些方面尚有不足。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制度虽然在欧美很多大公司里并不罕见,但微软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激励文化。在一套严格的制度下,员工会成为很规矩的人,但员工的潜力也仅会发挥到70%就被限制住。而微软要求每个员工都能发挥100%的潜力。所以微软独有的激励文化能使员工在做到70%时,给员工提供更多的资源,为员工指出继续前进的方向,以鼓励他们达到100%.
微软也特别重视普通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我认识一位在微软工作了十几年的非常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他的工资就高过许多副总裁。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晋升至管理层,但他都一一拒绝。他告诉我,第一他对管理没有兴趣,第二他就想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技术上。按照传统的企业观念,不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工资肯定上不去。但按照微软的价值观,评定职员收入高低的标准是依据其对公司的贡献而非职位。微软每年还会在它的5万名员工中评选出30~40名比尔?盖茨总裁杰出贡献奖,这个分量极重的奖项是面对每一名普通员工的。正因为有了这套机制,微软使那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更多的激情——“公司给我的资源也够了,给我的待遇也够了,给我的荣誉也够了,夫复何求?”
三流企业靠人才,二流企业靠机制,谁走了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一流企业则是靠文化来管理的,机制不能挖掘出人的潜力,但文化却能做到。
在我的观察中,微软文化渗透着一种激情, 每一个员工都认为自己做的事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甚至连看门的人也会觉得能给微软看门是一件异常荣耀的事。这种心理像基石一样支撑微软王国多年来在IT界傲视群雄。
作者:《电气中国》编辑部 来源:《电气中国》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俞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