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体系是不断发展与演变的。
(中国这种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速度很快,快到很多金融货币体系的教科书都来不及更新,快到各路专家和教授都来不及反应,这需要我们自己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演绎能力来抽象出正确的金融货币体系正确的模型)
在2017年6月前。
我国银行的准备金规模计算逻辑是(基础货币-M0)。
在2018年7月,我国央行发布文件,针对所有的第3方支付系统施行100%的备付金制度,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下的非金融机构存款规模超过6000亿人民币规模。
因此,我国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要分成2大块了。即:
1.商业银行准备金。 (部分准备金制度)
2.非金融机构(第3方支付)准备金。(100%准备金制度)
因此,我国银行的准备金规模计算逻辑如下:
银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M0-非金融机构存款。
(非金融机构存款目前约1.5万亿人民币规模)
那么银行的流动性,即商行的超额准备金计算逻辑如下:
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M0-非金融机构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
因此,流通中的现金M0增加,或者转入第3方支付体系的资金越多,就会导致滤出货币越多(滤出货币就是指滤出为银行准备金的基础货币,因为它会影响执行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会越紧张,央行就必须要对商行操作降准或者再贷款来补充商行的流动性。
我国央行央行对商行银行目前执行3个不同档次的法定准备金率,同时商行的准备金规模也需要考虑非金融机构存款的这种基础货币滤出因素。这就导致本人这种业余的非专业人员以前的量化计算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和误差变大了。
但是分析逻辑和分析的趋势并不会改变,请各位务必注意一点。
本人的M2极限量化计算模型或者公式做细节修正:
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法定准备金率+M0
滤出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和非金融机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