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货币体系的基本逻辑和特征
关于中国准货币体系或金融货币体系的一点点思考与观点。
在现代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中
1.国家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才能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而基础货币只能由国家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表现形态有纸质钞票和金属硬币,但是随着电子货币体系的出现,我国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还有一种电子货币的非实物货币形态,即存在于央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目中,也叫做准备金存款。(重点备注:商业银行内的各项存款不属于基础货币)(这里暂时忽略第3方支付的100%储备金,对非金融机构存款部分)
2.所有的基础货币只存在于2个地方。1.流通社会中的现金钞票,叫做M0,2.金融银行体系中,叫做准备金。
3.在同一个金融银行系统的各自平台下的任何交易活动,只牵涉到结算业务,而结算业务不会导致各家银行内的准备金发生变化。而只要跨系统跨平台下的任何交易活动,都会牵涉到清算业务,而清算业务一定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发生变化。
因此,准备金是个金融银行系统平台下进行清算交易的基础和核心。可以理解为基础货币在IT系统中发生真实的流动和流通。
4.关键的一个核心,银行信贷业务,也是本行内的一个结算业务,而结算业务不牵涉到准备金的变化,而信贷业务会导致在本银行体系内派生增加存款并导致银行扩表。
因此,在一个系统内,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银行信贷可以无穷创造并迅速派生增加存款并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主要原因是银行信贷是属于本行内结算业务,不牵涉到准备金的异动,所以银行信贷或信用创造在这种逻辑上确实可以无穷创造并导致不断扩表,且信用创造不依托于银行存款,也不依托于准备金来进行。但是请注意这里有个前提,在同一个系统或者本系统平台下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这个逻辑才能成立。
我们再来看看第3方支付,虽然第3方支付系统目前执行了100%的储备金制度,但是在所有的第3方支付系统内,也是同样的道理,理论上也可以无穷创造信用并导致自身扩表而暂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危机。100%的储备金制度可以理解为100%的超额准备金率制度,这些准备金不管有多少,也只应付第3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而第3方支付内部的结算业务不会对这个储备金产生任何影响,其中也包括第3方支付内部的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并导致扩表的这个过程。
5.另一个更关键的核心,金融体系甚至第3方支付系统内,哪些业务会导致发生清算过程呢?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中国这种准货币体系及金融体系内部通过信用扩张并导致派生存款,同时导致自身扩表的过程,是一定具有天生的挤兑风险的。因为其负债会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可直接动用并用于清算的准备金规模。而清算业务下的准备金萎缩减少过程,就是一个挤兑过程:
A.银行存款取现就是一个清算过程,会导致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准备金减少,社会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增加。
B.跨行转账是一个很清晰的清算业务,会导致转出行的准备金和存款都同时减少,转入行的准备金和存款都同时增加,但是整个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规模不变。所谓的银行揽存业务,其实揽的就是准备金,否则,通过信贷就可以派生存款增加,何必要去揽存?增加放贷不就可以导致存款增加???这是分析金融货币体系所必须要搞懂的一个核心关键问题。
C.银行在货币市场同业拆借是清算业务,所谓的同业拆借,拆借的就是准备金,会导致所有银行的存款不变,总的准备金规模不变,但是借出行准备金减少,借入行准备金增加,其实同业拆借就是化解借入行短暂的流动性紧张而出现的金融现象。
D.央行定期缴纳法定准备金是清算业务,前面第4点,即使同一个系统内,表面看某银行的信用可以无中生有无穷创造,但是只要考虑法定准备金率的因素,就能抽象得出一个模型,银行通过信贷或信用创造是受法定准备金率的制约和影响的,严格来说是受法定准备金加上监管考核的超额准备金率共同影响的。因此,我们抽象货币体系模型时,是不能得出银行信贷可以无穷创造的模型的,它首先就会受制于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
银行通过信贷派生存款,即使可以无中生有并无穷创造产生,这里也不考虑到跨行转出与取现的因素,只需要考虑该银行必须要替派生增加的存款缴纳一定的法定准备金因素,就会导致清算之下,本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越来越多而超额准备金会越来越少,就会导致本银行超额准备金不满足以满足监管要求,出现商行流动性紧张的现象,从而会制约该行的信用创造活动了,而该银行则为了应对流动性紧张,必须要揽储,同业拆借,或者向央行要MLF等再贷款,或者期待央行降准等等。
因此,在银行体系的实际准备金率远远大于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及看到的就是银行信贷似乎可以无中生有及无穷创造,但是一旦银行整体上的实际准备金率逼近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的时候,我们也能清晰看到银行信贷是显著受制于此法定准备金率及监管下的超额准备金率的同时影响的,所以,随着银行实际准备金率的不断(因信贷派生增加存款)下行,央行就不得不频繁降准或者交易频繁增量操作MLF,逆回购等再贷款来应对,这实际上都是可以证明银行信贷并非可以无穷产生的货币现象。
而第3方支付系统内,则没有存款的概念,也没有法定准备金率的概念,但是事实上来说,支付宝余额就相当于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余额宝则相当于银行的定期存款,而100%的储备金制度则相当于100%的超额准备金率,即0%的法定准备金率。因此,第3方支付体系内,其信用创造的能力理论上和逻辑上是无穷的,前提,只要资金(准备金)不流出这个平台。
E.社会购买外汇是一个清算过程。
首先要强调一点,我国所有的外汇,基本上都储备在央行,超过3万亿美元规模,但是我国银行体系内,也缓冲储备了一定规模的外汇,约数千亿美元规模。
假如很小规模的购汇行为,其实并不会显著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即社会向商行购汇,则商行的人民币存款减少,准备金规模不变,外汇存款增加。或者外汇流动因取现而减少。这个过程并不会显著影响本银行的准备金规模。
但是我们抽象思考问题时,要抽象普遍的内在本质逻辑,因此我们抽象的货币模型,应该是社会通过商行向央行购买外汇。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导致该行的人民币存款减少,准备金减少,但是商行的外汇存款或者外汇流动性增加,假如外汇取现则外汇存款与外汇流动性不变。因此这个过程会导致商行的人民币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同时最后也会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和外汇流动性减少,人民币基础货币减少,央行缩表。
这是会显著影响我国金融货币体系内部一个十分要命的因素,因为它是一个可以同时挤兑商行人民币基础货币(准备金)和挤兑央行外汇储备的过程,会同时导致商行的人民币流动性减少和央行的外汇流动性减少。
F.最后一条给第3方支付,不用去仔细分析,都可以知道,第3方支付体系如支付宝,余额宝的总规模肯定会远远大于它在央行内储备的100%的准备金规模的。那么只要第3方支付内的资金显著流出该平台,就会导致第3方支付发生挤兑现象,因此,即使在第3方支付内的支付宝余额,即使是有100%的储备金制度,也并不是100%安全的,假如第3方支付爆发挤兑风险,即使是100%的储备金制度,也是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的,但是目前来说这个风险相对较低,但是从逻辑上来分析也确实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且第3方支付内的资金并不属于存款,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我曾经推演过一个极端的小概率事件,那就是假如真有金融战争,那么第3方支付平台就可能会遭受攻击,假如要是我来设计组织这样的金融战,那么我就一定会向第3方支付发出攻击。
G.不知道还没有遗漏的,这一条留给那些不是很重要的,有可能被遗漏了的其他涉及到清算的业务。(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增加则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准备金减少,也是一个清算业务,数字货币增加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现象,但是这个规模很小,可以暂时忽略。)
最后强调,本人天生爱胡思乱想,以上都是个人的假想和推演过程,并不代表客观真实,请大家谨慎对待,并不得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