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公式,让我们就可以看懂宏观经济运行的大逻辑,以及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与规律,彻底搞懂宏观经济与金融货币体系的彼此联系与影响。从而可以推演未来的金融货币体系与宏观经济走向的大趋势。
首先明白一个概念,我之前反复重点强调过过的概念。什么叫经济。
经济其实就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而这个循环过程是通过交易来实现的,而交易则是一个买方使用货币或信用,与卖方的产品或服务(这里可忽略金融资产参与交易)进行交换的过程,从而实现买方货币的支付转移。而交易则始终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所谓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是从完成交易的买卖双方的视野来观察的,与其他人无关。而经济活动中,也是始终遵循所有的生产都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刺激生产,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的大原则来进行的。(大家仔细琢磨一下,以上概念所概括的逻辑或道理,是否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因此,可以从以上概念和逻辑中看出,连接生产与消费,并由此产生不断循环,令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因素就是交易(有货币参与的交换过程)。
公式1: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到期债务本息。(信用指信用创造或融资,包含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与社会借贷这种直接融资模式)
很显然,传统的公式支出=收入-储蓄,需要进行进行完善,引入信用与债务因素,信用与债务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是对立和统一的,是相生相灭的。
公式1中,突出的是交易中的买方因素,而买方始终是货币的支出方,也是发起信用的需求方。而信用或信用创造,则都会以货币的形式来体现变为买方的资产,提高买方的交易支付能力。
经济交易中的任何买方的交易支出,基本上逃不出以上公式的概括。
这个公式背后,有几个逻辑细节即使没有表达,也需要能把握到,那就是:公式中,储蓄可以为负值,其次,公式中,一旦要动用信用来支出,则可以认为储蓄为0,或者是接近0的一个很小的储蓄值。同时信用的增加可以提高此时此刻今日的交易支付能力,但是会增加他日彼时彼刻的债务本息支付负担,减少他日的支出额。最后强调,买方的支出就是卖方的收入,假如买方支出减少,就也可以等同于卖方收入减少,而社会普通消费者不但也作为社会商品的买方角色出现,他们更加也作为社会服务和劳务的卖方角色出现。一旦社会服务或劳务卖方的收入减少,那么就会导致他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群体减少开支,而生产者减少社会劳务和服务的购买开支,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社会整体收入减少,社会失业增加,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即社会消费者者买方支出减少会导致生产者收入减少,从而导致生产者买方的支出继续减少,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概念和公式中,牵涉到多重循环,甚至循环嵌套,需要逻辑十分清晰的人,才能看懂背后的大道理,大逻辑。需要各位用心推演,用心体会背后的逻辑和运行规则或原则。
一旦社会整体支出减少,就相当于社会收入减少,而债务到期本息支付又会形成不小的社会负担,从而造成支出继续减少,由此恶性循环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可以认为是一种逆向的正反馈过程,这也是一种正反馈现象,只不过发展方向反了过来)。
怎么办?只能增加公式1中的信用因素,继续举债加杠杆来维持社会的整体支出,也就等于维护了社会的整体收入,同时也等于维护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避免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失速,避免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由此,信用因素,就是公式1中维持整体债务社会资金链的一个核心重要因素,去年,我国银行信贷整体上增加了20万亿规模,而社会融资,则整体上增加了29.37万亿规模。
可见信用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地重要。
由此引出第2个公式。
公式2: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准备金率约束+滤出货币 (准备金率约束=法定准备金率强制约束+超额准备金率监管约束)(本人抽象总结的M2极限论计算公式)
在公式中,滤出货币使用M0来思考,即基础货币中滤出不会进入银行体系成为准备金的货币。
那么公式就可以变形:
M2(max)-M0=(基础货币-M0)/准备金率约束
即银行各项存款的最大值=准备金/准备金率约束
而银行各项存款在逻辑上等于由准备金形成初始存款加上通过银行信贷增加的派生存款构成。(央行再贷款补充银行的准备金但不会增加银行存款,这个因素为避免复杂忽略,目前央行再贷款规模约为12-13万亿人民币规模)
因此, 公式继续变形得
初始存款(准备金)+派生存款(信贷max)=准备金/准备金率约束。 (1/准备金率约束=理论上最大的货币乘数)
信贷(max)=(货币乘数理论最大值-1)*准备金
结合前面公式1中的信用因素(主要指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模式),可以看出债务经济体的支出中采用信用因素,支出越大,货币流速越快,则经济越发达,经济增速越快,社会收入增加,信用即债务也同时导致社会债务规模也快速增加,同时更加需要不断增量的信用来补充社会因为债务本息到期支付导致的购买力萎缩流失,于是,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增长到满足信贷的最大值约束条件下,这个时候,银行流动性紧张信贷就会萎缩。
于是这里产生了一个无法化解的死循环(不是恶性循环,而是一种很难解或无解的死循环)
债务危机或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具有显性破坏性的, 会导致社会收入降低,失业增加,债务违约增加,资产价格下跌,经济减速和失速,都是对社会破坏性十分清晰的危机,怎么办?央行这个时候,即必须从公式2上的准备金率约束因素入手,降低准备金率约束条件,打开银行释放信贷的空间。其次,央行也可以通过再贷款的方式,扩表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规模的同时也补充商业银行准备金。
如大家所见,我们国家当前就是处在这种运行环境下。
过去央行频繁降准,且不断交替叠加操作MLF,逆回购等再贷款,增量释放无主货币再贷款超10万亿,目前规模高达12-13万亿人民币规模。而且除了银行间接融资补充社会的信用因素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直接融资,社会总融资规模一年内增量是30万亿人民币,存量社会总融资则已经高达334万亿人民币规模。
根据准备金率计算公式: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N%,变形得准备金=各项存款*N%,即一旦某银行各项存款N%规模的资金流出该银行,即可导致该银行被挤兑而破产,或者一旦我国所有的各银行存款N%规模的资金集中流出银行体系,或者走IT电子清算系统以购汇的方式流出,就可以导致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大面积银行会因挤兑而破产。银行体系内真实的准备金率越低,则金融银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就越大。
但是金融体系的风险是隐性的,我国会首先应对显性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而忽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继续通过降准或者增量再贷款的方式对社会继续增量释放信贷维持资金链,维护经济发展增速,避免债务危机即刻爆发。
这是一种抱薪救火的行为,也是一种以身饲虎的行为,债务之虎继续变强而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健壮性不断变弱,直到某天金融货币体系遭信用与债务之虎反噬而无力回天。
一旦金融风险暴露,则社会信用因素就会逐步萎缩甚至消失,如大量直接融资债务违约,债权人遭受损失,全社会不再购买各类直接融资产品,或者银行风险暴露,央行加强监管,紧缩货币,则银行无法过量释放信贷,则社会债务违约增加,债务危机爆发,并由此也会传递导致经济危机。
以上,就是一个在逻辑与秩序上,规则与规律上早就已经决定了的发展演变方向和最终演变结果。还是那句话,然之所以然,不然,不要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