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央行的货币发行:
基础货币:是指央行开动印机新印发的货币。主要由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MLF,PLF等),再贴现,再贷款这四种方产生。当前则是以外汇占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投放方式。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其在央行户头上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货币,金额比较小,主要用于银行同业间的资金清算或划拨,不参与对社会的放贷。它与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钞一起构成备付金。
对于货币体系的运转,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和社会群体通过借贷项目共同实现对基础货币的反复借贷操作产生出派生货币。前者是货币体系的根基,后者是对前者的运用扩张。同时,在派生货币产生及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借贷项目所创造出来的商品产出利润,则再次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隐含锚定物。
哪些货币属于基础货币?诸多金融教材都认定为:B=R+C。其中B为基础货币,R为准备金,C为现钞。
虽然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但央行并非效益产出部门,所以它所投放的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其数额的多少可以参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黄色标示部分:
货币发行:指现钞;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以及不以现钞形式体现出来的且参与派生货币创造的“账面形式的数字符号货币”;
非金融机构存款:数额较小,泛指一些机构团体性质机构存款等(如第第三方支付机构);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例如,证金公司,长城、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
货币乘数:指的是基础货币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理论上货币乘数的最大值是存款准备金的倒数。例如当前的存准备率为16.5%,那么理论上的最大货币乘数是【1/0.165】倍。
但现实中当基础货币以现金的形式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时,其并不能参与到派生货币的循环创造中来。所以剔除这两个因素后,货币乘数的公式表达为:
m=M/MB=(1+c)/(r+e+c)
【m:货币乘数;M:货币供应量;MB:基础货币】。
【r:存款准备金率;c:现金持有率(也称漏损率);e: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持有率c=C/D 【C:社会上流通的现金水平;D:存款】
超额准备金率e=ER/D【ER:超额准备金;D:存款】
其中准备金率r可以直接查询获知;超额准备金率e和现金持有率c则可以通过央行官网公布的现有数据计算得知。
二、货币和GDP的匹配:
对于“费雪.欧文”的货币数量论公式:MV=PY 【M:货币数量;V:货币对于商品交换的转手次数;P:商品平均价格;Y:商品产出数量】,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金融体的货币与经济体系的商品产出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国内当下情况:
PY=80多万亿(即商品年度产出的名义GDP)。
对于M而言,可以对应国内的M2值(现钞+活期存款+居民储蓄+企业定存),当下M2=167万亿。因为从GDP支出法的角度来看(支出法GDP=消费+投资+净出口),GDP中的“消费”对应M2中“现钞+部分活期”;GDP“投资+净出口”对应M2中的“居民储蓄+企业定存+部分活期”;
对于V而言(单位货币转手次数),总体平均来讲是一个大于等于1的数字。当V小于1时,也就意味着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极差。
所以综上述而言:
80万亿的GDP对于国内当下32万亿的基础货币面言,货币是没有超发的。但80万亿的GDP对于当下167万亿的M2广义货币,确实存在超发现象,使得金融系统聚集了相当大的风险。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中,相当一部分货币没有参与到商品产出的经济体系中去,而是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是用于弥补某些企业的亏损。造成货币增加,但并没有匹配实际的商品产出。
(货币作为财富计量的一般等价物,追溯本源,就是从商品生产及交换中产生出来的。货币的发行终究是需要锚定有效需求的商品产出,而不是资产的名义价格)。
三、关于国内基础货币历史的一些闲聊:
中国央行于1948.12.1建立,当时同时兼行商业银行和央行的职能。直至1983.9月,央行剥离商业银行业务,专职央行职能。
1984—1993年,这一时期国内尚处一穷二白的状态,外汇占款所占的比例很小。为了支持经济建设,需求资金数额比较大,出于政策政目的,央行主要以再贷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
1992-2001年,也就邓工南巡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央行于94年实行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并轨,这时外贸盈余增加,为增强国力实施强制结汇制度。所以在这一阶段,外汇占款和再贷款都是重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2001-2014年,中国加入世贸易后的十多年间,外资大举流入国内,同时加上多年的大额度的贸易顺差盈余,使得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扩张膨胀,所以央行采用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做了一定的对冲。
2015年开始,外汇占款开始减少。同时考虑到以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过于被动,所以央行参考国际经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辅以再贴现,外汇占款等方式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