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高学费对穷人有好处
2006-04-27 11:02:41 来源: 中国证券网
“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什么意思?世行的研究、欧洲的研究都发现,我们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给穷人。那我们把学费适当地提高,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我想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分开大家肯定同意,但我们始终别忘了一点,我们今天面临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个封闭国家的教育问题,而是全球化情况下的教育问题。
以大学为例,大学好多专业的教师市场开始全球化了。我们商学院感觉最深,即使在国内,李嘉诚办了商学院,欧洲办了商学院,然后哈佛等全世界的商学院都跑到中国来办。我们还要不要有中国的大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大学有很多种模式,有一种模式是OEM,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邮电大学都在做OEM。很简单,外国大学来了,你帮助招人,国内学2年,国外学1年,叫作2+1,然后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大学了。我们自己的大学管得很死,没有办法,这样很可能最后都变成OEM。现在大量的商学院也都是这样的。所以,现在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80年代面临的问题,只是大学死起来比较难,由于教育的特点,使它活起来难,死起来也难,没有几十年是死不掉的。
我们再看我们的学生都是全球化的,很多的研究生没有必要非在国内上大学。现在我们一年的教育经费流失几百亿,过去是研究生出去,现在是大学、高中生好多都出去了,我们必须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师待遇就这样,那么好的老师都跑了,好的学生不到这来了。我想,用不了10年,英国前300所最好的中学,基本被中国人占据了。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中国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另外就是中国要不要有一点像样的大学。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做什么?但是,现在一批评大学就是大学变成赚钱机构,腐败了,教师的心黑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几年前都说提高教师的待遇,义务教育国家没有给钱怎么办?大学也是这样。像北大,一个大学生25000元的成本,政府给拨款6000元钱,学费5000元,其他的钱哪来?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问题。站在大学外部的人批评大学,但大学里边的人的酸甜苦辣谁知道?我们的校长们一会儿跑到新加坡,一会儿跑到泰国,干什么?给人家叩头要钱啊,没钱怎么办啊。我所知道的好的大学,并没有谁想去赚钱。我们光华管理学院这几年光从海外引进的博士学位人才50多个,我们怎么去吸引人?没有一定的待遇不行。真正好的大学,所有的经费一定是用来想办法把这个大学做得更好。我们现在海外招来的人有特殊待遇,比我们原来教员的待遇高得多,没有办法,否则人家不来。对原来的人来说,这是很大的牺牲。真正要办好大学,是需要很大的牺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定要从更大的决策层面上看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们有没有竞争力?欧洲的大学为什么现在不行了?美国把它击跨了。过去是美国人去欧洲留学,现在欧洲人跑到美国留学,为什么?教育体制不行。
再提几个问题。一个是国家保证给任何人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绝不能不让私人办中学、小学,人家办得好可以呀。而且大家也不要认为私人办的中学就是拼命收钱,收钱的现象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私人中学特别注意把贫困生中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自己学校,而且是免费的,而且上大学还要提供助学金,因为他们在乎这个学校整体的声誉。所以,我们义务教育国家应该保证,但不能卡住不让私人办学校,大学更是如此。我们现在搞的大学不能让私人自由进来,我说的私人不是营利的。我可以保证,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绝对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现在网络大学可以做这些,培训班可以做这些,大学分工比较细,越靠近应用的东西,很多被咨询公司、公司大学做了,真正好的大学靠营利是没有办法做的。而且再过10年之后,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常,中国出现一批有钱的人愿意投资学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留名。即使企业办得好,但是30年、50年可能就没有了,只有大学是长生不老的,所以,国外很多人愿意把钱捐给大学。捐给大学,过了10代人、20代人都知道他的祖先名字在大学里挂着。所以,一定会出现一批人愿意办大学。政府在这方面不能管得太死。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下学费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一句话也是挨骂多的一句话,“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什么意思?世行的研究、欧洲的研究都发现,我们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给穷人。那我们把学费适当地提高,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不要按计划经济统一的标准,就像病人,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看一样的医生,出一样的钱,这个结是解不开的。教育也是这样,其实我们学校都想各种办法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包括我个人,我把所有的稿费一年几万元全部设立贫困生的奖学金。我们还从企业找钱,国家一年给100万,学校还用各种办法拉公司设立以公司命名的助学金,想尽各种办法让贫困的孩子上大学。
从教育内部来讲,把教育部拆开,一个专门管中小学义务教育,另外成立一个组织,是不是更好?中国的大学像现在这样管下去,最多会变成OEM,给人家代工。很多做得不死不活,北大、清华可能支撑一阵子,但是也可能支撑不了很长,就是因为管得太死。国际经验证明,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可以独占鳌头?二战之前不是这样,就是因为在欧洲政府管得很死,法国要当一个教授要经过教育部考试,都是以政府为主。而美国是靠竞争,各层次的大学分开,有州立的、市立的,还有私立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和非研究型的都分开。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大学分不开层次,我就不要你的人,只要自己的人,都是自我循环。而美国的情况是,越这样越活不下去。在哈佛大学拿不到终身教职的人其他大学抢着要,因为总比自己原来的要好,这样才有人读你的大学。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本着推进竞争机制,废除政府管制这样一个方向往下走,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方向走,无论怎么修修补补,可以把学费都免了,我保证会越来越糟糕。这个学费都哪去了?都出国去了。如果我们自己做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大学时期,甚至高中就出国了。现在大家看,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了,人家宁愿去香港大学,也不来北大。对于我们做大学的人来讲,危机感很强。我们大学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如果不放在整个大的环境下考虑,我们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的。(张维迎)
同意!这一点学习美国办学经验:“各层次的大学分开,有州立的、市立的,还有私立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和非研究型的都分开。”打破政府对教育的垄断,让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另外,有专门机构对贫困大学生予以资助,有钱的自费上学,无钱照样也能上大学。
谬论。用高学费让富人贴补穷人其实是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有这种形式吗?穷人除了获得免费的助学金,大部分的学费还得靠助学贷款来解决,提高学费其实就是加重了穷人的负担,不得不通过支付未来的收入解决目前的困难。
再说,都是读同样的书,分数也差不多,凭什么因为穷就可以免费拿钱读书,因为富就得出高学费而难以获得补偿?这种政策要么歧视穷人,要么歧视富人,人为的把学生对立起来,最终得利的还是学校,不用眼巴巴的等国家拨经费,靠国家给的教育资源就能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
好久没看到这么有条有理有新意的演讲了。
竞争定价,价定成本,可是许多人仍坚持所谓的成本加价论不放。关于价格与竞争,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我见到的最清楚的解释是周其仁关于电信改革文集<数网竞争>中的一文<没有竞争体制,不知成本为何物>,对经济学理论有兴趣的,关于价格与竞争,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还没有理清楚的,最好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张维迎的观点,同样说明这几个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费贵不贵?离开竞争(具体说买家之间的竞争,卖家之间的竞争,及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竞争)这个过程的动态评价,离开单个个人不停选择,我们是无法比较出来的。放开市场,各家学校的教育质量自然会有市场价格来衡量,这个问题上医院也是一样。在经济全球联系的情况下,人家会逼着我们,开放市场,提高竞争实力的(否则就是对人家的补贴)。
难点之一是,穷学生与富学生的甄别。
难点之二是,教育质量的衡量。
“我(张维迎)可以保证,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绝对不会成为一流大学。”
“各种类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和非研究型的都分开。”
“高学费对穷人有好处”这也是所谓的经济学家用的题目,一个耗用了国家大量资源培养的“家”,却专门做这种哗众取宠的事情,可笑,可悲
1、官员:“禀告皇后灾民们没馒头吃了,要饿死了”
皇后:“没馒头吃,那就吃蛋糕呀”
2、又是“美国经验”,张维迎知不知道根据“美国经验”美国人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美国的法律及各种制度比中国的健全多少?美国的市场经济是多少年?一口气是吃不出胖子的,只会撑死。
3、“几年前都说提高教师的待遇,义务教育国家没有给钱怎么办?大学也是这样。像北大,一个大学生25000元的成本,政府给拨款6000元钱,学费5000元,其他的钱哪来?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问题”,请问一下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要25000元的成本吗?应该是四年的吧!政府拨款我不知道,学费可是一年5000元(还不包括别的费用呢),四年也就20000元了,我做完了了这道简单的数学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8 22:40:00编辑过]
蓝田兄认为成本必须通过竞争确定,我并不反对,但张维迎教授关于教育收费可因此提高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通过提收学费并确定一定比例作为助学金返还给贫困生,实际上实行的是差别定价,搞的是价格歧视。提供相同的教育服务,却收取不同的费用,这是什么市场竞争呢?在这里,从最善良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学校履行了收税的职能,对富人征了高额学费并将其中一部分转移给穷人,学校代替了政府充当公平的维护者。这又是哪门子市场呢?
在垄断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谈所谓市场定价是可笑的,因此引入私人资本办教育从而加大教育的投入的主张值得支持,但不应当把国有高校高收费混为一谈。高收费之所以可能被提出来,实质是高校对教育消费者(学生)具有绝对的谈判权力,学生别无选择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否则就不得不放弃学业。在这种情况下是无市场可言的,因为如果这种逻辑下的市场可以成立的话,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也可算是种“自由的市场”,奴隶要么乖乖劳动,要么被奴隶主打死,二者之间奴隶也可自由选择,你说他会选择哪个呢?
张的做法应该默认了一个前提:在校生中的穷学生不占很大比例。如果学生普遍(或相当比例)交不起学费,这种方式也是行不通的。(这里已经假设穷富的甄别不存在成本)
其实张也稍稍忽略了一个事实(当然,不知这算不算普遍):许多富人事实上花了巨额的学费让子女在外国学习。这种做法一旦是“共同知识”,会不会激励更多的富人将子女送往国外?如果这样,穷人不就又占不着什么便宜了吗(反而可能更吃亏)?富人的可选择余地比穷人大得多。
还有一点:张的做法对“中间收入家庭”可能造成致命影响。这些临界上的家庭,如果因为学费升高变成了贫困家庭,贫困家庭就要增多,那么按此逻辑,要继续提高学费,于是又使新的临界家庭变成了新的贫困家庭,于是,又要提高学费……
事实上,中国1995—1996年的大学“并轨”,在收费上已经基本属于这个逻辑——高校普遍大幅一并提高了学费与奖学金(但奖学金主要是针对成绩优秀生的)。1990年代初入大学的人应该知道当时自己的大学学费有多低,而1990年代中期的学费突涨也让那些在此时毕业的大学生感到一点庆幸。
也就是说,这个逻辑早已付诸实践了。其实践结果是“学费还不够高,富人出的钱还不够多”吗?
其实,市场化也只是一种套套逻辑而已。只要解释不了的,都可以用“市场不完善”(比如说“许多成本或约束我们没有注意到”)来解释。因为“市场”与“交易成本”都是无边无沿可以涵盖一切的概念——只要有人,就有市场,就有交易成本。
这本倒也无妨,完全可以形成严密的逻辑。但偏偏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套套逻辑去批评别人的套套逻辑,并自以为“更贴近了真实”(这种标准其实是在自己心中吧)。
发现了“新的现实约束(或成本)”,故然可喜可贺,也可以彪炳史册,但不要忘了这是在套套逻辑的指导下发现的,不要“忘本”。也有人说:“我们没有忘本,我们知道自己仍在用套套逻辑。”那么批评别人的套套逻辑“没有内容”、“没有新发现”的意义或标准又是什么呢?“自己对现实约束的发现”就那么比别人“有内容”吗?“标准”如果只在自己心中,也不必以套套逻辑的“逻辑”来批评别人“无内容”吧?直抒胸臆岂不更好?
同意。
不过,高收费的责任也不全在高校。
这种情况也有市场可言,不过是垄断市场。消费者(学生)可以选择放弃(如果学费高于了保留价格)。
怎么这里有这么多迷信市场的人
估计是未经世事的小孩子
简单一个市场化就行了
美国倒是市场化 而且一般都能贷款上大学 可现实怎么样 多少本科学生逃课去打工 或者打完工到课上睡觉?
一万年太久
一切“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的政策都是, 最起码, 不道德的
美国倒是市场化 而且一般都能贷款上大学 可现实怎么样 多少本科学生逃课去打工 或者打完工到课上睡觉?
1,你在美国做过调查吗?有多少人逃课打工或者上课睡觉。2,非市场化的大学一样不排除会有逃课的,更不能排除有上课睡觉的。有些人会因为上大学成本低而不珍惜机会。所以你的理由纯属胡扯。
不知道天下哪有垄断这回事?严格地说,你要、我要垄断的权利,这不是竞争是什么?只要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垄断这回事就是有名无实。
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放手一试,要是公立学校好,市场竞争下,公立学校定会胜出私立学校的。对末知的东西,我认为只有通过试错的方式才能判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一样东西,只有知道他的价格,才谈得上合理配置,只有合理配置,财富才能增加,才能实现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至于转移支付的问题是好还是不好,我觉得没有必要讨论(它完全是个主观判断的问题)。
另:请hupichi兄和sungmoo不要客气,在知识问题上的讨论,我认为刀刀见血才对,这和我们的人品、为人无关,只有最严格的争辩,只有无情的具体地指出对方错在哪?我们才能真正自己错在哪?而不断改进错误是获取科学知识唯一的方式。
当然sungmoo兄可能认为我这个判断又是个套套逻辑,没关系,只有你能在逻辑或实事上反证我,其余地都无关紧要了。
套套逻辑是无法反证的。
“为什么不能放手一试?”与“天下哪有垄断这回事?”似乎有些矛盾。
当然,经济学理论中的“垄断”有时只是特指“只有一个供给者或需求者”。同时,“竞争”与“市场”其实是可以涵盖一切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竞争也可以形成垄断”这句话有没有意义呢?(不过,如果承认这一点,还承不承认“天下确有垄断”呢?)。
这句话也实在无法反驳。问题就是,如何判定“潜在的竞争对手”存在与否?或者,怎样才算潜在的竞争对手?“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又是什么?
个人不太同意这个逻辑。
“不珍惜(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与“成本低”的关系似乎不大(甚至可能相反)。如果我们愿意采用“成本论”的套套逻辑,这种行为说明当事人(至少在当时当地)认为接受大学教育是件高成本的事,因而不愿意认真接受大学教育。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成本,不同的成本决定了不同的行为。与“机会”对应的恰恰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与选择是分不开的。
“上大学的成本”如果比“干其他事情的成本”低,当事人应该高高兴兴认真上大学才对。
可能是没把概念说清楚:垄断,往往指少数生产者,极端者为一个。但就是只有一个,谁来当这一个生产者,是不是自始自终由他来当这一个?这个意义上,垄断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由于人为的原因或技术的原因(比如天赋,专权等),现实生活中,和没有或较少人为设障碍相比,竞争仍然是存在的。这个意义上“为什么不能放手一试?”与“天下哪有垄断这回事?”我想是不矛盾的。
套套逻辑是无法反证的。这当然对,但加约束条件上去呢?还是不能反证吗?还是看事物角度有问题?套套逻辑,当然比什么论点没有要强,有人说科斯定理是套套逻辑,我认为从斯蒂格勒的最初表达来说,是的。但它的确给你看问题角度的启示,结合具体的制度或组织形式,从一维或多维角度还是可以度量交易成本这个变量的(比如,张五常关于价格管制的那篇文章),这个意义上,科斯定理大有用处的。
“竞争”与“市场”其实是可以涵盖一切的。”这我也同意,光这样说,这样解释也是套套逻辑,但加是约束条件上去呢?如果把市场价格看作是市场竞争的标准(制度)呢?和比如计划这个制度下比较呢?或者如哈耶克说的,分立产权者从各个方面探索的信息量与计划下信息总量比较呢?我想是可以比较的。
我想我们这样讨论,题目太大,光一点,一个角度,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实例出发,讨论基础会更扎实。
蓝田兄关于只要存在潜在的竞争者就应当允许“垄断”的观点我是赞同的。通过正当竞争获取的“垄断”地位不仅可以达到帕雷托最优,而且从垄断的原初意义上说这种“垄断”并非真正的垄断,它仅表明了某商品市场的一种“一人供给,多人需求”的最优状态。“一人”不是特定的人,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一人”的供给者,因而也是一种公平的竞争。
但我们讨论的主旨不是这个,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竞争问题。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蓝田兄认为价格应由市场确定,因而国有高校定高价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论什么垄断,“严格地说,你要、我要垄断的权利,这不是竞争是什么”。显然,这是张五常大师自负的逻辑导致的结论,而蓝田兄出于对逻辑思维的崇拜不加置疑的全盘接受了。蓝田兄其实忽略了一个“市场化”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竞争需不需要规则?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在中国式的计划经济下扼杀了竞争,因而需要人为的“引进”竞争。但是,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真的竞争不激烈吗?且不说政权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即使在纯经济领域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阶级之间的话语霸权、个人之间的升迁荣辱无不充满竞争,但这种竞争不是现代市场竞争,而是不择手段的野蛮竞争。
为什么说这种野蛮竞争不可能带来现代文明呢?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具有领先他人的能力,即他必定在某个领域是天然的弱者,如果竞争没有规则的约束,他必定会在他弱势的领域被打倒,并制约他在优势领域的发挥。这必然导致这样的现象,即哪个领域对人们的生存最重要,在这个领域里具有优势的人就能赢者通吃。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军事领域具有这种独特的地位,军人干政干学干预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尽管他们并不在这些领域有所擅长。
话说得有点远,拉回来讲。从竞争的广泛意义说,竞争无处不在,然而有的国家和民族竞争力强,有的竞争力差,其区别则在于竞争规则有所不同。最充分的竞争存在于丛林,然而人类终于获胜,并不在于人们有尖牙利爪和个人头脑聪明绝顶,而在于人们之间形成了有制约的竞争规则,这种规则即是亚当斯密爵士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亦是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秩序”。
学校是一个事实的企业,同样是追求利润最大的,因此就其本身来说,学校有着强烈地提高学费的意愿。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被世人看成一种公益行业,其社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这就有必要依靠政府来平衡高校两种利益。
设立高学费,只能增加的是企业利益,任何依靠基金来转移利润的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高校不会有这种内在激励,即是存在行政命令,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利润的转移。由此,与其等待高校发善心,不如政府发善心,对于穷人来说,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补贴到个人,一种是政府补贴到高校。在当前的国情下,由于交易成本的问题,补贴到个人存在着较大难度。可以采取的政策取向,个人认为,还是应采取低学费+高校补贴的方法。
张维迎的想法只不过是站在高校这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角度,是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欺世之言。穷人哪有自己的发言讲台,谁代表穷人?至少,经济学家是不可能的。
问题来了,“垄断权利”这种“经济物品”可不可以又被“垄断”呢?看来,“垄断”要分“阶”的。
如果你愿意用这种“垄断”的含义,那么这种“垄断”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系吗?这么理解垄断,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提供哪些洞见呢?特别是针对我们讨论的问题?(如果你如此愿意“针对具体问题”)
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拥有垄断地位并不违法,利用垄断地位谋利才是违法。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法,就是从法律上确立或保证了一种垄断地位(当然同时这也限制了这种地位——没有不加“限制”的“保护”)。如果你不愿意承认这也是“垄断”,那么在你的理论中完全可以没有“垄断”这个称谓。这其实只是辞谓上的问题了。经济现象还是那些现象,无论你是否愿意用哪个称谓称呼它(就像《武林外传》中说的:“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去掉这个名字后,‘我’又是谁?”)。
如果有人已经利用“垄断地位”谋利(抱歉我还是愿意用这个词,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词),而他们也在拼命维持这种地位,就算你不叫它“垄断”,你也总该为这种现象说点什么吧?(就算你更愿意用“竞争”,“竞争”也不是“天下天鹅一般白”吧?总有点不同吧?你如何区分不同的竞争呢?不区分竞争,你如何又愿意主张“放手一下”呢?)
三个斑竹一台戏,挺娱人的。
此时的感觉是不吐不快的感觉。教育是国家之根本,众人关心是一幸事,但大家并未看透此事,尤其张教授,身为国家顶级高等学府商学院的(副)校长及教授,浸霪经济管理十数年,却没有看透此事,大家试想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袋子斗胆为大家阐释真义,为大家举烛。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学费无所谓高低一说,这从何说起呢,举一例子,您认为是5000元的电视机价格高了,还是50元的收音机价格高了。如果您提供的商品,价格于价值不符合,再低的价格也会是高了。学费亦如此,您提供的教育名不副实,再低的学费也是高了,如果是名副其实,那么,再高的学费,也不高。
2)从以上可看出,张教授的高学费对穷人有好处的论调是错误的。有些人可能不服气,因为张教授的逻辑好象是严密的,毕竟学校可以拿出多余的钱来补助贫困学生。那么他逻辑的漏洞在那里呢?就在于,他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装糊涂而已)又有多少钱流进了某些人的包包里,多少人因此而爆富。这种暗流必然导致,你提供的教育是名不副实的,高学费是真的高了。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真要靠富人的变相补贴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那么中国教育真就要歇菜了。在转贴文的倒数第三段,可以看出张对富人的作用心乡向往。本人在第3)点将阐释他的观点为何是陋见。
3)教育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张没有看清楚。本人认为,广义讲,教育是有关国家民生的公共品,国家应对教育的成败付全权的责任。把教育寄希望于几个富人,不是贻笑大方嘛!
同时,教育的产业化,使教育具有了商品的特性,那么某些方面,教育应该符合市场规律。
那么,对于教育,我们一定会看到两个机制在运行,一个是公共机制,一个是市场机制。其中的关键不是在于去掉哪一个机制,去掉哪一个机制都是不客观的。本人认为教育作为公共品的成分为主,公共机制应该是主要的。
4)在转贴文的最后一段,张建议是否能把教育部的内部分拆为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做教育的和受教育的都对教育不满,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本人认为这不是教育产业化的错,而是国家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考虑教育产业化后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措施,因而造成了目前教育某些方面的混乱,这是政府行为的失误。政府(这里不指教育部,教育部是失职的)应该尽快采取行动,制定短中长的策略解决问题。
5)本人认为教育主要作为公共品,高收费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政府需要的管理和补贴),本人想比对医疗的情况来论述,没有时间了,从略。
6)另外,张对教育中OEM和每年教育经费的流失的认识也是偏颇的,本人也略了。
袋子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