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化工行业周期性调整和产能过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应对危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尤其是保效益增长的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扎实开展工作,生产经营稳步回升并取得较好成绩。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化工资产总额达到1709.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完成利润总额12亿元。
一、2009年中国化工经营情况
(一)生产经营稳步回升,应对危机成效显著
2009年,中国化工针对化工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低迷等不利因素,把“抢市场、抓销售、盯回款”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开门红”百日销售竞赛活动,积极引进全球最佳营销实践,加快现代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定价管理等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多种措施,产品销售逐步回升。
同时,中国化工严格控制成本,努力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推行精益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多方挖潜增收。推行集中采购,发挥集约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对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进行持续改进,通过装置合理运行、物料平衡、节省材料、减少跑冒滴漏、增加收率等途径,以及开展对标活动,提高装置运行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化工资产总额为1709.7亿元,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主业实力
结合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球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实际,中国化工对现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未来发展战略,逐步将现有的6个业务板块调整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加基础化工,即“3+1”的主业定位。对新材料、基础化工、农化、橡胶、油气、装备等板块开展竞争对手分析,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针对化工行业需求变化、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化工坚持“调结构、上水平”的原则,重点支持新材料、农化、基础化工等主业项目及节能减排项目,防止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
2009年建成投产10个项目,包括沧州5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沈阳50万吨/年催化热裂解(CPP)及15万吨/年聚乙烯、南京5.5万吨/年1,4-丁二醇、兰州2万吨/年工业硅、焦作15万套工程子午胎、山东16万吨/年聚醚等项目。
(三)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组织变革,压缩管理层级。在完善集团总部职能机构的同时,推进专业公司组织变革,各专业公司根据示范模板调整优化总部组织结构,精简了机构,减少了人员。按照区域布局、业务类型等特点,对所属企业进行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对三级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压缩层级、完善功能、优化流程,实现了财务、销售、采购、储运、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集中化管理。推进了生产层面的组织结构扁平化。
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优化了资金结构。中国化工发挥所属财务公司作用,与银行结算系统直联,初步搭建了涉及系统内企业和相关银行的资金统一管理网络和平台。加强了融资担保、资金管理和债务管理,强化了资金预算管理,使中国化工的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是推进风险管理,加强了内控体系建设。中国化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全面启动了风险管理项目。健全规章制度,修制订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干部管理、项目建设外部监督、法律风险防范、危化品项目管理、职业健康、项目后评价等制度。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完善了内部监督。
(四)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化工2009年承担和实施科研项目860项,其中包括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223项。完成科技投入27.63亿元,占销售收入2.43%。已完成鉴定验收课题171项,获国家及省市级科技奖励64项。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成为国家重点装备国产化推广项目,“农药创制工程”、“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通过验收;杭州“日产十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成为国内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水淡化装置。有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建成国家炭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近40家企业成为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中国化工申请专利380件,其中发明专利221件;获得授权专利444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件;申请专利和获得授权专利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3.77%和37.5%。目前中国化工已拥有授权专利2455件,在中央企业中继续位居前列,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中排名第三位。
(五)推进SHE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2009年,中国化工加大海外企业凯诺斯公司SHE体系的推广应用,积极创建与国际接轨的安全健康环保体系。加强员工安全文化培育,开展安全环保知识培训30多万人次。开展“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及“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安全环保专项整治,组织检查8635次,查处“三违”现象1505次,整改事故隐患11533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生产装置的安全环保质量监控,完善了安全环保质量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快速处理的管理程序。2009年全系统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六)“零排放”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
中国化工认真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确保任务落实。各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内部对标、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零排放”管理等方式,从源头控制、过程监控和末端治理三方面入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做到“增产不增污”。2009年全系统共完成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改项目219项。氯碱企业实施离子膜节能技术改造,热电联产企业实施节能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石化企业实施系统优化节能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全系统2009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现价)1.56吨标煤,同比下降6.6%,废水、COD、SO2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7.6%、7.1%、15.6%,实现了计划目标。一批企业通过了省市级清洁生产审核。
二、2010年中国化工发展展望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2010年的经营环境非常复杂,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西方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市场疲软,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二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动力依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居民消费不足,出口因为国际市场萎缩而显著下滑,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增强。
从化工行业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化工行业周期性的调整、化工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不断升高。目前,化工产业仍未走出低迷阶段,产业恢复尚需时日;部分化工产品产能过剩将更为严重;化工产品出口业务前景尚不乐观;资源和公用事业费用上涨趋势明显。但总体上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0年的经营环境要好于2009年。
面对如此复杂而充满变数的经营环境,2010年中国化工的主要工作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市场拓展,抓好产销衔接
一是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加强对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产品价格走势的分析,关注上下游行业和市场变化,捕捉市场机遇。启动销售体系变革,总结营销经验,完善营销方法,推广运用定价管理,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改进服务增加产品价值,加快营销渠道与品牌的整合,加强营销资源协同。
二是科学合理组织生产。根据销售需求,合理调度,精心组织生产。加强对生产运行的监测分析,提高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度和运行的可靠性,抓好物料平衡、工艺优化和物流改进,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运行效率,努力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不仅着眼目前专业板块的业务调整,而且要形成“3+1”的战略格局。加快板块调整优化,将有限的资源向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业务集中,着力提升业务板块竞争力。新材料板块将聚焦重点、突破瓶颈、抢占制高点,重点发展基础性、关键性和国家战略支撑的产品;基础化工板块将形成规模、优化结构,为集团新领域新科学发展提供保障;石化板块将根据化业务需要,形成化工原料供给基地;农化板块将探索进入生物产业,增强研发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橡胶板块将结合行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形成行业竞争优势;装备板块将加大化机产品发展力度,结合低碳经济,探索进入环保产业。
(三)拓展海外业务,强化全球协同
加强海外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不断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在强化主业的基础上,利用有机硅、蛋氨酸、烯烃、特种纤维等产品的比较优势,加大相关新产品的开发创新。
扩大海内外企业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原料采购、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星火有机硅、南京蛋氨酸项目建设。扩大海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产品销售渠道共享,推进有机硅等产品出口和在国内的销售。
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化工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根据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引进主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所需先进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进口。
(四)推进管理变革,实施管理转型
围绕管理变革这条主线,强化企业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优化、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一是深化组织变革,优化管控体系。以组织变革为核心,压缩企业层级,减少企业户数。二是积极开展资金集中、销售变革、采购变革、物流变革等业务变革。三是实施流程再造,推广精益管理。继续在全系统推行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建设信息化系统,建立持续改进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四是建设职业经理人团队,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为管理变革有效推进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
(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集中投入关键领域。围绕主导业务所需关键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形成核心能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科技创新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专利开发和申请工作。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标准制订、修订中,突出建立自主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
(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环保健康体系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加强外来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加强危化品生产、贮运和项目建设管理。加快推进SHE管理体系建设,在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推广凯诺斯公司SHE体系,使企业安全健康环保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针对安全管理薄弱环节,继续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的防范和应对。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开展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应用试点。完善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七)不断深化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认真抓好环保工作规划的实施,通过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设备、改造不达标装置、新建项目“三同时”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治理力度。要根据国家及地方新的排放要求,完善或新建高效的治理设施,提高三废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对环保装置的维修和保养,提高环保装置运行效率。健全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情况进行监管,检查并掌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依靠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零排放”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实施11个节能技改项目和4个循环经济项目,节能量达到69.7万吨标煤/年。
2010年,中国化工将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坚持创新,扎实工作,在变革中发展壮大,在调整中做优做强,不断提升中国化工的竞争力。
作者: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