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三:“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实际上所有生产领域都创造价值。
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客观事物的使用价值只与该事物所固有的品质特性有关,而且主要与该事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关。从这个观点导出了“只有产业部门才能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第三产业和管理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只是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一系列错误结论。显然,要彻底澄清上述错误观点,就必须首先对使用价值的变量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1、使用价值的函数。事物相对某一主体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本身所拥有的本质特性,还取决于主体特性、客体特性和介体特性三个基本要素,就像物理学的万有引力一样,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还取决于对方的质量以及双方之间的距离。介体的品质特性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相关事物所具有的品质特性,其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是介体的主要形式,时间与空间是介体的特殊形式,随机特性综合反映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随机品质。因此,事物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由客体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因素特性、主体品质特性和随机特性等六类变量所组成的复杂函数。
2、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服务性行业主要是综合性地、零散性地、随机性、个别性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
误区之四:“经济领域是价值生产的唯一领域”,实际上政治与文化领域同样生产价值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1、经济的本质。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经济主体的利润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比例配置,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
2、政治的本质。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以追求一定社会区域的价值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
3、文化的本质。文化以理论依据为导向,以追求人类社会长远的价值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之规则,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融合社会观念、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文化理论和宗教观念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强者对于穷人和弱者所实施的救助,以及对于他人错误所实施的宽容等)。
4、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①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比例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之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之规则之规则”。②政治事物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文化事物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③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④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经济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误区之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实际上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劳动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要深入探索价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须彻底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和“信息”的本质特性。
根据“信息论”创始人申龙的观点,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确定性”,可以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消除无序性”,实际上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从描述的对象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物质有序性和能量有序性两种,从描述的方式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或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显然,对于来生命机体(即耗散结构)而言,所谓“有序性”是指活的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死的结构有序性。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信息的本质就是提高系统的功能有序性或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功能。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价值就是有序性功能,可以发现,信息的本质就是“改变系统的价值量”。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信息的产生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生物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积累的信息量非常微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人类劳动可以认为是信息积累的唯一来源,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创意,创新,创业”是一般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流程,这三个阶段都是信息的积累过程,也是价值的不断积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