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并以喉叫信号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发送和接收喉叫信号的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
在人类的呼叫信号发展成语言以后,嘴巴和耳朵就成为发送和接收语言的主要通道了。语言也是一闪即逝的声波。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点基本特性:
1.语言是一种人们约定成俗的表示思想的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并不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要把一般的口音信号(例如口哨、咳声等音)混同于语言,因为口哨之类的声音,只是一种人们约定含义可听的符号,不能算是“语言”。
2.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任何两种语言,是不能互相混合使用的,只能二择其一。在两种语言发生矛盾时,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这就是一些语言被另一些语言取代而消失的原因。所以,说“语言融合”是不符合实际的。
3.语言是通过表示思想而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因为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反映和思维加工以后,形成一种概念和思想,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会语言的或不可用语言传达到时,可以通过手势、旗语或其他动作、标志物等等表示出来)。所以,语言是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既然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加工时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感情意识的影响,所以,加工后的思想,就不会完全同客观事物相同,甚至是局部的、错误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由“语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语意”、“语法”、“语气”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语音”和“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其中,“语气”由说话时的感情决定;语音、语意、语法三者都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意就无法传递;语意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语音、语意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语意”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的区别点,就在于表示同一语意的语音和语法的不同。语音、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单词按语法排列构成语句,来表示人们的思想。
人类的语言,是由喉音信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普通的喉音信号虽然都是传达一定信息的,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头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音调、单词)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词法)。而新的元音、辅音、音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到后来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也跟着混合,形成民族语言,各民族语言也是有差别的。由于语言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的结果,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
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
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上看,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把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语言阶段,视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或第一阶段;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一些发展比较先进的民族的语言就进入第二阶段了或由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的语言都处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汉语是处于第三阶段的最先进的语言之一。第一阶段(或称原始阶段)特征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音不同语意就不同),第二阶段特征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音不同语意就不同),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音相同语意不一定相同,可以一音多意)。这三个阶段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能力。
与人类语言的三个阶段所对应的文字系统,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可以设计出来的。因为,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形式,所以,每种语言究竟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与之最匹配,是由语言的特性决定的。人们只能根据语言的特性来设计文字形式。就如根据人体设计衣服一样,而不是相反。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各自的性质是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匹配的文字也就不可能相同。与语音单载的语言对应的文字,其最佳的形式就是表音为主的拼音字母文字;与语音多载的语言对应的文字,其最佳的文字形式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文字是为记录语言单词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