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中的世界
——关于柏拉图《斐多篇》的认识
内容提要: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独创性地提出了“理念论”地思想。他认为所
有具有相同名称地事物是具有同一理念地。唯有理念是真实存在和唯一存在地。而其理念
论也已经超越了哲学地范围,融入到美学,宗教,等其他领域中。《斐多篇》是其许多哲
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尤其突出讲解了其“理念论”。
关键词:柏拉图 理念论 社会意识形态 本体论
古希腊是个充满了奇幻和富有想象力的国度,在那里诞生过许多璨若星辰的人物。单就哲
学领域而言,就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戈拉等名垂千古的人物。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读罢他们的作品,我就有一种想法:他们是诗人,亦是哲人。
苏柏仙逝已早,留于后人的却很值得去探索。要认识他们,则要认真研究他们的作品,于
是,我将就不久前看过的柏拉图《斐多篇》浅谈一下我的认识。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早期的哲学思想是沿
着苏氏之路而来的,中后期的思想却颇有些自己的见识。
柏拉图哲学思想最动人的一颗明珠当属其“理念论”。在柏拉图看来,凡是若干个个体有
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柏拉图的作品大多数都以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思想。《斐多篇》,《佩德罗》,《美
诺》,甚至更为著名的《理想国》都是如此。在这些文章中,柏拉图总是让他的老师苏格
拉底来作为一个合格的导师来引导听众,最后再借老师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
《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致力于一种方法的确立:为“美”、“善”、“大”等概念下定
义,以作为所观察到的各种美的,善的和大的物质的东西的本质属性,然后再进一步应用
这些命题,再以之设立更高的假设。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真是太高妙了。按他所说的,“理念”这一极其抽象的物质也完全凸
现了出来,成为最本质的东西,成为了一个明白的显而易见的理论。比如我要说“某某某
很好”,我首先得找到我心中(脑中)关于“好”的定义,然后再把这个定义套用在“某
某某”身上——而我确实是这样做的——这个“好”的定义就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理念”
。
这就是“理念论”的成功。
正是由于如此,我便更进一步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他主张
的理念应该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而我敢如此断言得原因是在《斐多篇》中,有这样一
句“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得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根据我的理解,这句
的意思是说理念是不需要结合个别事物来找寻的,它是唯一的有意义的东西。
以上便是《斐多篇》中的精彩理论。如果抛开它的实际应用单独来看待,似乎没有什么意
义,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既然是“精华”,就必须要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力,也就是说理念论是否真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则要看它在非哲学领域的贡献。马克思恩
格斯哲学也认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统一的社会形态的反映,它们之间在内容上相互
补充,互相渗透,形式上互相交叉,互为所用。所以我想,“理念论”是否也是如此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略做了一些思考。
美学是与哲学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先谈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不难得知,美是人类改造世
界的实践基础上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所产生的历史成果。而柏拉图根据其理念论创立了本
体论美学,他认为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当然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也就
是说,人们看到了具体的美的事物,就会回忆到美的理念,从而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所以,柏拉图认可心灵美,正是认可心灵中关于美的理念,而并非具体的美,这就是柏拉
图强调的理念唯一、理念真实存在。
根据理念论,区分两个领域,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于“型相”间的隶属关系,“模仿
”说明两者间的相似关系,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对“美”的自然模仿学说做出了新
的解释,他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存在的,自然是理念的影子”,而模仿自然是“影子
的影子”。
谈及“模仿”就不得不提及文艺创作——文艺创作的原型就是来自生活,既然来自生活就
存在模仿。可是柏拉图对于文艺创作的解释就颇有些隐讳的意思。他认为诗歌及其他文艺
作品本质上不是人的产品,而是神的谕旨,所以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根据我的理解,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他
极度推崇理念论的结果。他认为“唯有理念是真实唯一的”,所以,对于“影子的影子”
的文艺创作他当然不感兴趣了。
他想象有一个洞悉所有理念的在哲学上完美的人(哲学王),当然,在现实中他无法找到
这样的人,所以,神或者上帝就成了这样人的代表,也许这也正是柏拉图理念论对宗教的
一种解释和由来罢。
当然,柏拉图的种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政治观点决定的,在此我不再敷述。
综上,柏拉图无疑是他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其理念论也早已超越了哲学的范围,融入到
政治,伦理,艺术和宗教等诸多领域。所以,中世纪中期的人们说出“我爱柏拉图,我尤
爱真理”的时候,他就早已注定要名垂千古。在我国,人们也习惯将柏拉图和孔孟对比,
我不说这个对比是否恰当,但足以说明柏拉图的哲学地位。
至此,我的关于《斐多篇》的一些见识已经完全袒露在纸上了,也许我看到的也不过是冰
山一角,其中甚至不乏漏洞及谬误,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张帆 李建群编.中外哲学原著导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王宏波 李建群主编.哲学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柏拉图.政治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