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国界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读后感
人类在对文化和哲学的思考突破了国界后,就再也不想仅仅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及哲学放在
独一无二的地位上了,而是开始考虑怎么样将不同的文化及哲学拿来对比以求更好的发展
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了。
近代以来,围绕着东西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及哲学的出路问题发生
了多次论争。不少人提出了很多观点,但其中由较大影响的只有“中体西用”说,“东方
文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
毫无疑问,每种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理论根据。事实也是如此,这几种观念的论争持
续了近半个世纪,其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其中,梁漱溟是“东方文化”理论的主将,他的
理论别具特色,具有特殊的意味和魅力,怀着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我拜读了他的《东西
文化及哲学》一文,颇有所得。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以佛为要,以佛为宗,融合西方生命
哲学和《周易》生生之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系统。
《东西文化及哲学》是梁先生的成名作,发表于1921年。在这本书里,他首次对中国,印
度,及西方文化和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在此处必须提及的是梁漱溟不但是个哲学家,更是一个佛学家。所以他以佛家思想为标准
论述了他对生活宇宙的根本看法。他认同佛家所说的“相续”学说,认为宇宙生物界的不
断流传就是活着的真正意思。另外,梁漱溟非常强调“意欲”的作用,他认为生活的本质
就是生长在“意欲”上面的,也就是说,生活是由意欲的满足和意欲的不满足组成的。
所以,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及哲学的思考和对东西文化哲学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价值的不同
也是出于“意欲”这个他自己的哲学概念的。
《东西文化及哲学》一书的中心是东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单就哲学一方面,梁先生认为中
国的形而上学和印度及西方的根本不同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们研究的问题不同。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形而上学是不屑研究具体的事物的,也
就是说,中国人的学问绝非静体的,而是讲些“变化上抽象的问题”。而印度的和西方的
问题却在于专门看待具体的问题。举个例子说吧,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
概念是于印度的“地,水,火,风”四大地概念是不同的,中国的五行并非具体的事物,
二十抽象的概念,印度却实实在在是指具体的事物。
其次,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形而上学所用的方法也和印度,西方不同。我们更强调直觉些,
正如梁先生所说“因为讲具文体的问题所用的都是一些静的,呆板的概念,在讲变化时绝
对不能适用”。
我认为梁先生的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的确高明。
因为印度和西方都是死抱着静体不放,所以遇到其他问题时候,必须要提出新的方法才行
;而中国的形而上学抛开静体,只讲抽象问题,所以没有什么适用不适用的问题。
这样一来,中西文化及哲学的优劣显然可见。更从梁先生的“意欲”一说来看,西方文化
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在这种意欲要求下,自然容易产生西方的物质文明
及民主科学;印度文化的意欲要求则正好相反,他们的禁欲主义则很好解释了;中国以意
欲自由为主,所以可以调和适中。
所以,梁先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化及哲学才会是未来的主流。正如另一位“东方文化”论的
主将梁启超所言:西方文化在进化论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推动下,崇拜势力,崇拜黄金成了
天经地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成了最时髦的政治方针,结果酿成世界大战的惨祸,并且
认为“大海对岸那边由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等着中国人去“超拔他”。
梁漱溟的理论由“意欲”出,他反对中西融合,因为在他看来,中西意欲所向不同,路向
不同,他断言在不远的将来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复兴。
以我之见,梁先生的理论不可谓不完备,也颇具现实意义。可是也许也存在一些失误。
他在解释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时候做了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