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94 0
2010-08-10

弹性的局限

弹性经马歇尔发明后,经济学家如获至宝,各种弹性也让人应接不暇。弹性甚至成了一把解释经济问题的万能钥匙。比如当某商品降价而销售收入上升是因为人们对此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凯恩斯的私人投资利率不敏感的视角,还有救市的杠杆效应等。


作为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弹性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要解释世事,弹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弹性本身只是一个现象,充其量对一个现象做了些定量的描述,而用现象解释现象说了等于没说。同时弹性的准确度量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数据的统计需要相当的时间,而在这期间,计算弹性的数据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数字统计本身的质量也有待商榷,因为统计顶多是一个稍大一点的抽样。

     弹性本身的连续与否也至关重要。假设AB两国情况类似。一样商品在A国大卖。老板很高兴,于是请了一个经济学家做参谋。这时的老板踌躇满志,想马上到B国大展拳脚。按照A国的经验,老板定价为130/件,可由于忽视了两地的风俗习惯等略有不同,产品一直滞销。经济学家在精确地测算出A国的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后,建议老板每件降价20元,并给老板做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证。老板照做了,可僵局并未打开。老板为此大为光火,马上炒了经济学家的鱿鱼。过了一段时间后,老板被迫再一次降价,定为100/件,没想到市场反映强烈,生意异常火爆。原因其实很简单:所有B国的人对该商品的保留价格都在110元以下。当价格在高于110元这个区间时,B国的人对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而且需求也为零;当价格低于110元时,才会出现标准的需求曲线,这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才有一定的意义。
另一个寄希望于弹性的例子是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到目前为止,此次行动的收效甚微。在危急中,人们损失了几万亿美元的财富。政府计划用一万亿美元左右来救市。这一万亿支付一些坏账之类的后所剩无几,显然政府是希望大家能“四两拨千斤”,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奇才。要是每个美国人都能如政府所愿,这次金融危机恐怕只会在小说中读到。也就是说,即使弹性真能发挥作用,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来。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以经验的数据来指导行动,殊不知情况已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弹性的局限的一个实例:在时寒冰和茅于轼对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争辩中,时寒冰在《取消经济适用房背后的阴谋》一文中写到“其一,经济适用房对商品房的替代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某种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征时,这种商品一旦供应紧张,价格就会疯狂上涨,倘若有替代性商品,就会发挥调节作用平抑价格。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对商品房都具有这样的替代作用。经济适用房具有产权,它能满足大部分对房屋产权有追求,又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商品房的人群,这实际上减少了商品房的一部分潜在需求人群。经济适用房能对商品房产生替代性,也因此能对商品房的价格走势构成直接影响。研究表明,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
这里的关键在于潜在需求人群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群?基于弹性的局限这个理念我认为现在商品房的价格已经把所谓的“潜在需求人群”给剔出了,因为他们现在根本没有能力需求,因为现在的放在远在其保留价格之上。不过此文中这一个观点:“广州市建设的质量与商品房媲美的经济适用房,对周边商品房价格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还是绝对值得当局深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