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是正解,可以把舟曲或者汶川当做一个势能的低点,新闻资源都向这里靠拢,但是新闻资源本身总量是一致的,并没有发生物质的产生或湮灭,所以说破坏创造了GDP是有些牵强的
引: 早在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曾经论述过类似问题,而且他正是通过一家商店的玻璃被打破的例子,指出破坏创造财富的谬误所在。他说,当一块价值6法郎的玻璃被打破后,玻璃工履行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这些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打破玻璃是好事,能使资金周转,可以促进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绝不会有这种好事!因为,如果玻璃没有破,商店店主可以用6法郎去买鞋,鞋匠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巴斯夏还作出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玻璃被打破了,商店店主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玻璃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也不会比从前多。第二种情况,如果窗户玻璃没有被打破,商店店主就可以拿这6法郎去买鞋,那么,他在继续享用玻璃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由于被打破窗户玻璃的商店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起来考虑,人们已经损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玻璃的价值。他接着讽刺道,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多少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这种从破坏中能得到利润的想法是荒唐的,因为事实是有些东西被无缘无故地毁灭后,社会将损失某些价值。巴斯夏希望人们认清一个道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4# 天上飞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