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14 3
2010-08-13
对难题一,如果问的是“劳动价值是如何与效用价值对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太大了一时难以回答,还是回到问题本身“15座城市=1块和氏璧”是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难题一和“难题四、绸缎与手纸的不敬难题”、“难题六、看这象给抽的!”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是同一个问题,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一。对难题二,在我的理解中确实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不足,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二。对难题三和难题七,在我看来是因为不理解劳动价值理论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所以我这里不叫它问题,而只是对这2个难题做一下解释。难题五,就是价值转型问题,价格总和是否等于价值总和,是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正确性的争论的焦点,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三,对它我也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先说点题外话。首先我是一个坚定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支持者,但我会尽量以我自认为公正、不偏颇任何理论的态度来答复,但如果还有无意中流露出的观念倾向,还请“淡泊”网友指出,我一定纠正。其次还请您先看一看我在另一个帖子中的话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82349-1-1.html,有利于你理解我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最后指出我对效用价值最主要的不认同,在于以“满意度”这个主观概念来表示价值。效用价值论这样的做法看似可以提出一种度量方法,并能表示每个个体差异的主观感受,但做理论它还是要用“效用”这一主观感受去总结一定界定条件下的行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那么在我看来这种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就是“效用”这一主观感受所表示(或者说所指向)的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的体现。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不由“效用”来决定,反而是“效用”处处反映了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效用”这一主观感受在每个个体上的差异与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联系,在理论中用“效用”这一主观感受作为衡量依据会因为个体感受的差异而影响对那个客观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当然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只要理论分析得足够细致足够客观,它一样能反映客观规律,所以不能说效用价值论的结论和方法一定错误,而只能说效用价值论用主观感受作为对客观的衡量依据,导致它总结的规律只是客观规律在一定界定条件下必然现象的总结,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直接阐述。效用价值理论与现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优势在于,现有的劳动价值理论尚未对“后一次生产反作用前一次生产的后续生产”的客观规律做阐述,导致它对一些具体经济现象还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3 16:35:01
受教了,期待后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3 16:52:22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12:32:02
问题一“15座城市=1块和氏璧”、“1尺绸缎=1尺手纸”、“1个苹果=1个红薯”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商品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遵循等价值交换的原则,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波动。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我这里不多复述,很多书籍中都有详细的阐述,而只是利用这些观点来解释一下这几个问题。

       在经济学中15座城市为什么1块和氏璧,是因为生产建造15座城市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与探寻制造一块和氏璧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相等。这个等式让大多人不理解的原因是和氏璧仅仅一个人偶然发现并雕琢了10年,而15座城市需要数十万人花数十年时间的建设,怎么可能相等呢?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如果要再造一块和氏璧需要多少劳动呢?是否要发动数十万人历时数十年来探寻宝石,然后再雕琢而成?这样的人力劳动不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问题和“挖沙子与拣钻石”的问题相同,在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是按照人类持续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来计算,即使该物不再生产,那也是按照如果继续生产则将消耗多少人类劳动来计算,一个人发现了一块和氏璧、一个人找到一颗钻石消耗的仅仅是个体劳动,但整个社会持续的发现和氏璧、寻找钻石,在这个过程中所消耗的人类劳动才是这些物的价值。经济学不考虑“不持续生产”、或者说不考虑“不假设进行持续生产”的问题,忠诚在多少诱惑面前会变成背叛,爱情在遭遇多少金钱时会被抛弃,即使对这些问题建立起量化的标准,那也和经济学无关。

       尽管在一定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会拿1尺绸缎当作1尺手纸来用,但并不能说“1尺绸缎=1尺手纸”,因为这不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还是生产1尺绸缎和1尺手纸所分别消耗的人类劳动决定了它们的价格,同时人们对1尺绸缎和1尺手纸的使用又会反作用于人们对绸缎和手纸的继续生产。在如厕未带手纸时用绸缎代替,让人有在这个界定条件下有1尺绸缎和1尺手纸的效用相等的错觉,根源就在于用效用这一主观感受去衡量客观规律,影响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我们稍微更改一下这个例子中的界定条件再来看看1尺绸缎是否等于1尺手纸:如厕未带手纸,厕所提供绸缎与手纸免费使用,1尺绸缎和1尺手纸的效用是多少?如果1尺绸缎和1尺手纸的价格分别是10元和0.1元,1尺绸缎和1尺手纸的效用又分别是多少?换成这样的说法,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用效用来决定价格是个非常可笑的想法,事实是价格决定了人们的效用,原因是效用作为主观感受时时处处的(真实或歪曲的)反映着客观。

       1个苹果=1个红薯的问题与1尺绸缎=1尺手纸的问题完全相同,就不多说了,但“淡泊”网友在说这个问题时提到的个体劳动如何抽象成社会必要劳动,这个难题在问题二中说明,它确实是现有劳动价值理论中还未彻底解释清楚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