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难题一,如果问的是“劳动价值是如何与效用价值对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太大了一时难以回答,还是回到问题本身“15座城市=1块和氏璧”是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难题一和“难题四、绸缎与手纸的不敬难题”、“难题六、看这象给抽的!”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是同一个问题,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一。对难题二,在我的理解中确实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不足,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二。对难题三和难题七,在我看来是因为不理解劳动价值理论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所以我这里不叫它问题,而只是对这2个难题做一下解释。难题五,就是价值转型问题,价格总和是否等于价值总和,是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正确性的争论的焦点,我在这里叫它问题三,对它我也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先说点题外话。首先我是一个坚定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支持者,但我会尽量以我自认为公正、不偏颇任何理论的态度来答复,但如果还有无意中流露出的观念倾向,还请“淡泊”网友指出,我一定纠正。其次还请您先看一看我在另一个帖子中的话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82349-1-1.html,有利于你理解我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最后指出我对效用价值最主要的不认同,在于以“满意度”这个主观概念来表示价值。效用价值论这样的做法看似可以提出一种度量方法,并能表示每个个体差异的主观感受,但做理论它还是要用“效用”这一主观感受去总结一定界定条件下的行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那么在我看来这种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就是“效用”这一主观感受所表示(或者说所指向)的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的体现。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不由“效用”来决定,反而是“效用”处处反映了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效用”这一主观感受在每个个体上的差异与那个客观物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联系,在理论中用“效用”这一主观感受作为衡量依据会因为个体感受的差异而影响对那个客观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当然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只要理论分析得足够细致足够客观,它一样能反映客观规律,所以不能说效用价值论的结论和方法一定错误,而只能说效用价值论用主观感受作为对客观的衡量依据,导致它总结的规律只是客观规律在一定界定条件下必然现象的总结,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直接阐述。效用价值理论与现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优势在于,现有的劳动价值理论尚未对“后一次生产反作用前一次生产的后续生产”的客观规律做阐述,导致它对一些具体经济现象还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