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金融工程(数量金融)与金融衍生品
1276 0
2010-08-13
  未来实践

  1. 重点优先发展场内市场

  毫无疑问,场内市场简单透明,久经考验,应重点优先发展。

  ●现有期货交易所
  努力打造具有统一技术接口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流交易平台、风险管理平台以及领先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的交易所。
  允许交易所在符合国家金融发展规划与确保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机制下发展产品与提供服务。

  ●产品创新与升级
  加快产品开发的数量与质量是解决市场供求失衡以及发挥市场功能的最好办法。

  在进一步丰富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品种的同时,适时推出迷你、复合、指数类产品;尽早推出期权,以进一步降低套保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丰富交易策略。

  取消以创设为动力而先天不足的权证交易,在条件成熟时推出股票期权。

  研究与国外合作联合推出以人民币结算的境外产品。

  ●国际化

  加强与境外交易所在技术、产品与服务领域的合作,吸收有信誉的境外金融机构,如期权造市商,参与部分产品的运行。

  在风险可控(通过资金量、手数、持仓量等)的前提下利用QFII制度与综合帐户模式逐步开放境外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境内衍生品市场的投资。

  衍生品市场的本质是国际化的,在这样的市场里,客户就是上帝,时间就是金钱。

  美国的金融市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为了保证投资者对全球重大事件及时作出反应,不允许连续放假超过三天。所以,金融市场是美国放假最少的行业,除了每周正常的周末外,没有一个连续两天的假期;而在中国,金融市场则是放假最多的行业(除了学校)。

  实际上,延长交易时间以强化竞争力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目前亚洲各市场包括香港、新加坡、东京、泰国等均已表示要取消午饭休市,增设夜市或提前开市,延长交易时间,减少放假时间,开设24小时电子盘交易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机会。

  无疑,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要真正走向国际化,成为一个对投资者负责并对全球有影响的市场,这一条迟早必须改变,而且早改比晚改好。

  ●股指期货

  博不如精,专不如透,应集中力量把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做好做细,同时,争取尽早推出迷你与期权产品,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国内把股指期货定位为“小众市场”,如果仅从稳妥起步来说,尚可理解,但作为长期定位,恐怕不太妥当。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不同的地方:其基础产品为涉及面广的股票指数,与普通投资者关系密切,而且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股票市场的参与者目前以散户为主。人为地抬高门槛,拒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于门外,不仅有悖于“三公”市场原则,而且也不符合衍生品市场为基础市场提供避险和价格发现服务的定位原则。

  因此,应吸取权证交易的教训,把握与平衡适当性制度的利弊与尺度,在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的基础上,有序推出适合大众投资者的迷你和约,确保中外、大小机构与中小股民都有公平参与其衍生产品交易对冲风险的权利,以降低日后因权利性纠纷引发的政治性风险。

  ●新增衍生品交易所

  中国4家期货交易所的格局目前尚可,但为适应未来的发展,有可能需要再增加1-2家。

  衍生品交易风险高,专业性强,应该坚持由专业的衍生品交易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原则,以减少由于不规范交易引发的各种风险与矛盾。

  ●金融特区或特别金融交易平台

  在确保与国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战略物资以及股票指数、外汇、汇率等基础产品在主流交易所上市的基础上,开放某些特殊与新兴衍生品交易领域,设立金融特区或特别金融交易平台。

  依靠相关领域的民间资本,适当吸收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境外资本,吸收海外高端金融人才参与管理,有利于与国际一流交易、管理、风控水平接轨,加快国家金融开放的步伐,提高现有交易所的竞争能力。

  ●规范准期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对问题丛生的准期货交易市场的整顿是必要的,但根本出路在于对市场需求引流疏导,允许部分适应标准化交易的产品规范化发展,加强对这类市场的结算监督和信息披露,支持其在符合市场交易与风险管理机制的框架下纳入现货或者期货交易体制有序发展。

  ●统一结算机构

  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人们普遍认为有必要以更好的方式管理客户的结算资金和保证金,并且提高市场透明度,从而有效衡量各个结算参与者的风险水平以及对冲头寸和套利机会。

  国际趋势表明,衍生品结算机构的整合与合作更甚于交易所的合并。例如,美国、伦敦的几家结算机构都为数家交易所服务;香港结算所,为现货与衍生品服务;新加坡正力求成为亚洲衍生品结算中心;日本正在考虑升级日本商品结算公司(JCCH),甚至建立一个单一的总揽金融和商品衍生品业务的结算公司。

  因此,国内成立统一的结算机构,应提到监管部门的议事日程。这将有利于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产品对冲,提高结算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竞争力。

  2. 积极研究逐步推出场外产品

  场外产品灵活多样,可满足风险管理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场内市场的补充,不可或缺。

  应加快发展银行间衍生品交易市场,在服从相关法规、指令的机制下,采取备案审批、额度限制等措施,开展汇率、利率衍生品交易,允许机构利用衍生品开展结构性产品研究,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上,发展风险可知可控的信贷衍生品,以有效转移与化解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

  建立与完善场外衍生品报价、交易与中央结算机制,增加透明度,实现场外交易的准场内交易。并逐步允许其它非银行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交易,以提高市场流动性与风险对冲效率。

  3.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放跨境交易

  在优先发展境内市场的同时,尽早开放境内企业与个人的境外场内衍生品交易业务,这样做,有利于国家、企业与机构拓宽渠道,利用全球市场对冲风险,有利于疏解民间资金的投资压力,消除灰色渠道的风险,有利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

  ●设立国家级交易与风险管理中心

  允许有实力的期货经纪商以与境外经纪商合作或购买交易所席位的方式,开展境外期货代理业务。
  在国内建立若干跨境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中心,采用自主研发的交易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以综合帐户模式或直接席位对外,以有效保护国家金融数据安全。

  同时,实现交易与风险管理的远程实时同步监控,把境外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在境内。

  ●使用有自主知识主权的金融软件保护国家金融交易数据的安全

  目前国内在参与境外金融交易活动中,全盘依赖国外的软件系统,技术上受制于人。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上,不仅对方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控制手续费获取高额利润,而且国内也失去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对国家金融交易数据泄漏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应加快研发与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主权并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全球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软件,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金融信息的暴露以及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结算银行

  对境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应有警惕,支持国内银行成为境外主要交易所的结算银行,以有利于保护国内企业的境外资金安全以及数据保密,降低信用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