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412 23
2006-05-07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章分析了长期中的失业方面的问题。读后有几点感触和疑问:

1 关于自然失业率存在的原因的分析。该章在分析这一点时有这样几个假定:1 长期经济 2劳动力规模不变。我认为讨论摩擦性失业时应假定不存在等待性失业。在这种前提下,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各企业劳动需求和个人劳动供给的变化以及新均衡实现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劳动需求变动的原因有:消费需求的变化,技术变化,原料成本的变化,劳动者努力程度的变化。劳动供给变化的原因有:劳动者的能力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劳动者追求匹配工作的愿望。均衡实现过程中存在时滞的原因: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讨论等待性失业时最假定不存在摩擦性失业。在这一前提下,等待性失业的原因在于价格刚性阻碍了均衡的实现。

2 在用于说明价格刚性的理论中有所谓的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的观点是,高工资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这就激励企业提供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的工资,从而造成价格刚性。关于高工资提高生产率,原因是从劳动者健康状况对生产率的影响,高工资激励效应对劳动者生产率的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生产率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说明的。从原因中可以发现,这个高工资是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市场均衡工资而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提高工资是个别企业的行为时,高工资对生产率的积极作用才能达到预期水平。这一区分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提升工资是普遍行为,那么劳动需求曲线就会上移,均衡工资就会提高,单个企业提供的工资和均衡工资的差距就会不断减小。事实上,该理论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矛盾。该理论事实上认为,实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可以提高生产率但却不会影响原有的劳动需求曲线。显然,根据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劳动需求曲线上移。

参考文献:N 格里高利 曼昆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0 12:14: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7 20:29:00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工作不停变动的场合.摩擦性失业主要是在劳动力发生流动时,而且是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传递的基础上多

等待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工会的作用以及一部分雇主实行效率工资这两种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上会存在两大部门,即高工资部门和低工资部门。由于存在到高工资部门中就业的机会,所以一部分失业者宁愿坐等高工资部门就业机会的到来,也不去低工资部门就业,甚至一部分在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包括的失业类型通常有: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在那里我们是找不到等待性失业这一失业类型的。原因很简单,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些失业类型都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产生的,而等待性失业则是在非市场力量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人为的制度性失业,而在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的市场条件下,等待性失业是不会出现的。已经在低工资部门中就业的人也会自愿辞职而变成失业者,来专门寻找去高工资部门就业的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7 20:46:00
对于效率工资的理解,并不一定是个别企业,因为均衡工资指的是全社会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工资,因此效率工资完全可以是很多企业可以同时采用。当然效率工资主要是知识性企业采用,因为在知识性企业当中,工人的努力程度更难被把握,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也更大。还有当提高工资时,劳动生产率上升,此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会更少。因为在某个时间段,外界对产品的需求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劳动生产率上升,不仅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效率工资只是支付给已经在本企业工作的人员,和目前没有被企业雇佣的工人无关,又怎么会增加对其他工人的需求量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11:41: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5-7 20:29:00的发言:

等待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工会的作用以及一部分雇主实行效率工资这两种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上会存在两大部门,即高工资部门和低工资部门。由于存在到高工资部门中就业的机会,所以一部分失业者宁愿坐等高工资部门就业机会的到来,也不去低工资部门就业 。在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的市场条件下,等待性失业是不会出现的。已经在低工资部门中就业的人也会自愿辞职而变成失业者,来专门寻找去高工资部门就业的机会。

bajjio的分析让人有几点疑问:

1 高工资部门和低工资部门的划分固然可以以工资水平的高低为标准,但这一划分并不能表明该工资水平是否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可能的情况是,低工资部门的工资高于其均衡水平,这样真正产生等待性失业的不是高工资部门,而是低工资部门。

2 可以这样分析:假定1不存在摩擦性失业 2社会只存在一个均衡工资水平。该均衡工资为W*,就业量为E*。现在由于非市场力量的作用,工资水平被规定为W,从而使造成工资刚性,企业对激励作出反映使就业量下降为E。于是,等待性失业的数量为E*-E。为什么就业量会下降,根据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这里失业的工人 是工资处于W*和W之间的人。非市场力量影响的只是这部分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力量并没有剥夺,只是被削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0 12:05: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12:04: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5-7 20:46:00的发言:
对于效率工资的理解,并不一定是个别企业,因为均衡工资指的是全社会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工资,因此效率工资完全可以是很多企业可以同时采用。

bajjio朋友的这一分析值得商榷:

1 效率工资为什么可以提高生产率?曼昆所著教材从四个方面做了这样的介绍:1 劳动生产率与工人的身体素质有关,工资过低时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升可以提高生产率。值得注意,产生这一作用的是工资绝对量的提高而不是相对均衡工资来说的相对量的提高。2 激励作用。尽管这一作用被福特肯定过,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受到大大的质疑。假设这一作用存在,那么产生这一作用的是工资的相对量即所获工资与市场均衡工资的差距。3 有利于克服道德风险。无疑,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提高了工人不合意行为的成本,降低了道德风险。但这一作用仍然取决于工资的相对量。如果所有企业都相应的提高了工资,这一作用就大打折扣甚至消失了。4 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的影响。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往往采取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但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着这一风险,所有企业都有提高工资的激励。遗憾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的行为也在影响原有的均衡工资水平。均衡的结果是试图通过采取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的努力是白费的。因为这一作用源于企业采取的工资和市场均衡水平工资的差异,但企业的这种努力会减小二者的差距。我们深信,企业会这样做,因为我们假定企业都是理性的。由此,可见效率工资可以提高生产率,但企业的行为会使这种作用减小。

2 等待性失业的原因在于某种非市场力量阻碍了市场通过竞争和价格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就效率工资理论而言,我们想问:如果效率工资确实造成了价格刚性,那么造成价格刚性的非市场力量是什么呢?我觉得不存在这种非市场力量。因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并没有阻碍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理性决策,因为企业在考虑是否提高工资水平时也权衡成本(增加的工资支出)和收益(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利润的增加)。我们在考虑效率工资时总喜欢假定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是既定的,却没有考虑企业的行为对目前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的反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0 12:10: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1 11:02:00
以下是引用一夫在2006-5-10 11:41:00的发言:

bajjio的分析让人有几点疑问:

1 高工资部门和低工资部门的划分固然可以以工资水平的高低为标准,但这一划分并不能表明该工资水平是否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可能的情况是,低工资部门的工资高于其均衡水平,这样真正产生等待性失业的不是高工资部门,而是低工资部门。

2 可以这样分析:假定1不存在摩擦性失业 2社会只存在一个均衡工资水平。该均衡工资为W*,就业量为E*。现在由于非市场力量的作用,工资水平被规定为W,从而使造成工资刚性,企业对激励作出反映使就业量下降为E。于是,等待性失业的数量为E*-E。为什么就业量会下降,根据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这里失业的工人 是工资处于W*和W之间的人。非市场力量影响的只是这部分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力量并没有剥夺,只是被削弱。


效率工资的实施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一些以知识为主体的企业之中,在工人被企业经营者雇佣之前,存在着一种逆向选择的问题。而工人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之下,寻找是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在情理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