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今天比较无聊决定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剩男,剩女”的现象进行下简单分析。
分析前先做一个前提假定。
男人只娶和自己年龄相当或小于自己的女性,女人也总是找和自己相当或大于自己的男性。(虽然现实生活中女比男大的情况不少,但总体而言还是男的比女的大的情况多。所以我认为这个假设还是合理的)
下面就利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给--需求模型进行分析。

这幅图表示的是对一个25岁男性
其中纵轴表示找对象的难度,横轴表示愿意出嫁的女人数量。
因为女人数量越少找到对象的难度就越大,或者说难度越大表示这时女人的数量越少,所以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当一个男人越难找女人的时候,就表示一个女人越容易把自己嫁出去,所以女人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其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最终这个男人找到对象的难度。
那么当男人30岁的时候这个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因为男方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可以选择女性的年龄段也在扩大(根据前面的假定),所以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蓝色的线),相交于B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找对象的难度下降了。但是如果这个男士随着自己财富的积累或者学历的增长,很可能对对方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说原来只想找个美女,现在变成了美女+才女。那么他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红色的线)。如果需求曲线移动的幅度超过了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那么他的难度就变的比原来更大了。于是他很可能成为剩男。

下面说说女的。
同样表示一个25岁的女人。
其中纵轴表示找对象的难度,横轴表示愿意结婚的男人数量。
供给,需求曲线的定义和男人的完全一样。
那么她30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随着年龄的增大,她可以嫁的男人越来越少,也就是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相交于B点,难度变大。如果女的想保持难度不变怎么办,那只有降低对对方的要求,使需求曲线向做移动。图中的C点。那如果自己随着学历的增高或者别的什么,对对方的要求也变高了,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相交于D点,这个时候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成为剩女那就太正常不过了。估计没结婚的女博士们就基本都处在这个D点上。
由以上两个图可以看出,虽然都会有剩男,剩女出现。但是导致他们剩下来的原因却不完全相同。剩男们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要求变高,所以被剩。剩女们则除了自己的要求变高以外,更有可能是因为愿意娶自己的男人变少了造成的。
结论
如果你是个30岁以下25岁以上的男士并且单身,那么你不用太着急,只要你以后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可以适当提高),基本不太会成为剩男。
如果你是个30岁以下25岁以上的女士并且单身,那么你现在要么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要么就在以后一步一步的等着较低要求或者做好当剩女的准备。
古语有道“女人30豆腐渣,男人30一枝花”,看来出了对男女在生理状态的变化描述外,其背后也隐藏着基本的“市场价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