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识看来,有一个外在的世界,它是客观的、外在的、实在的、独立于主体的,
同时它又是可见的、可知的。如,在我面前有一颗树,它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客
观实在的,我看到它的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高大的,我还知道它有其他属性。这是常
识眼中的世界和事物。在常识看来,我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裂的个体,我是一个有感
情、有理想、有理性的人,我是透明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
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就不会这样来看世界和事物,也不这样来理解自我。
一、哲学家的发现
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是在常识看来是独立的、客观的、外在的物体对我有
依赖性,它的属性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
有两个世界构成的,这就是表象的世界和实在的世界;三是“我”决不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单子,“我”是由自我和本我构成的。这种发现在常识看来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甚
至是荒谬的,但是哲学家却认识到了这些秘密,并对世界的这些秘密进行思考。在哲学
家看来,谁看不到这些秘密,就无法进入哲学的大门,承认在常识世界的背后的秘密,
这是进入哲学思维的标志,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进入哲学的大门的人就不
多。为了把哲学家的发现看清楚,我想用一些事实来说明,尽管哲学好像是抽象和晦涩
的代名词,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选择用事实来说话。
1、 物体对我的依赖性
一片绿叶(常识看来,大众看来),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
,看树叶就是黄色的,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由此看来,树叶的颜色是随我的感官
的性质而变化的。尽管如此,但常识仍然认为,树叶的本身是绿色的,其它的颜色不是
树叶的本色。但哲学家反问,我们凭什么就坚持说,其他颜色就不是树叶的本色,只有
看到的绿色才是树叶的本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
),我们还会坚持说树叶的本色是绿色的吗?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还有颜色吗
。常识可能会说,世界仍然有颜色,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如果我们都是瞎子,我
们不知道世界的颜色,我们是如何确信世界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的大小也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眼睛害了
病,在它的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比平时放大了,看报纸,每一个字象拳头般大小,严重
影响了它的阅读。物体的位置也会谁我的眼睛的情况而变化,用手积压我的眼球,外面
的物体就会上下或左右摇晃,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动而变动。苹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
的时候,吃起来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苹果,苹果就特别酸。我把一只手放在
冰上,另一只手放在火上烤,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一盆水中,这盆同样的水在我的感觉
中就会既是热的又是凉的。同样的声音,年轻人听来是清楚的,老年人因耳背就听得模
糊,聋子就不会听到声音。
不再列举更多的事例。我们能否从以上举例中得出一个结论:物体的性质随着我们
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对我们的感官有依赖性。可能有人会说,变化的是我们的
感觉(感觉材料),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绿色、红色、黄色等哪个是树叶的本
身,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都是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的感觉材料,没有谁更根本
,我们根据什么认为绿色就是树叶的本色。
2、两个世界:表象世界和实在世界
天上有个太阳,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一个客观的、外在的、耀眼的、现在的太阳,
但是,理性的思考却得出与此相矛盾的结论,我们看不到现在的真正的太阳本身。因为
据科学计算,太阳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太阳的光线需要8分多种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说
,我们在地球上8分钟以后才能见到现在的太阳。那么,现在有两个太阳:一个在遥远的
地方,8分钟以后我们才能看到它,这个太阳有科学的支持,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的;还有
一个太阳,我们一抬头就看到它,就在天空中正在发着耀眼的光芒。这两个太阳,同时
存在,但绝不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在天空中的太阳,一个科学家让
我们坚信的,8分钟以后我们才见到的太阳。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8分钟之
前的太阳,这种说法从科学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从逻辑上讲是矛盾的,因为8分钟之前
的太阳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我们怎么能看得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只能是8分钟之
前的太阳发出的光线现在到达我们的眼睛形成的一种表象,而不是太阳本身。8分钟以前
的太阳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真正的太阳本身我们还看不到,我们现在见到的太阳只能
是一个与实在的太阳不同的表象的太阳。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有两个太阳
,一个实在的太阳,我们看不到;一个表象的太阳,我们看得到,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表
象的太阳,实在的太阳(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现在只能见
到太阳的表象。
通过对太阳的分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所有遥远的星球本身我们都是看不到的,
我们见到的在苍穹上的繁星只是它们(实在得星球)的表象——在我们的感官中形成的
表象。我们通过分析能把表象与实在分别开来。
对于近处的物体我们同样也能看出表象与实在的分离。例如,在水中的鱼的表象与
实在的鱼在空间上就是分离的,因为我们看见水中的鱼所在的位置与鱼实际所在的位置
是不同的,渔民在实践中最明白这一道理,所以渔民不会将鱼叉投向眼睛看到的鱼所在
的方向。
那么,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是不是都有它的表象与实在,还是只有特殊的事物才有
我们能把他们分辨出来的表象与实在?
3、本能与自我
要想认识世界,就的先认识自我。我们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其
实自我是有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体,自我起码有两部分来构成:本能的我与理性的
我。这两部分各有其功能,又统一在一起。我们相信我自己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
事实上我是有本我与自我构成,而且二者经常产生矛盾。
就拿感觉图像来说。本我(感官)与自我(理性自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感官也
就是本我,负责选择、接受、转化外来信息,形成感觉图像,并把它呈现给自我,自我
直观感觉图像,因此,我们看东西时是大脑在看,而不是眼睛在看,眼睛的作用是向内
接受转化信息,它不是向外看。大脑直观到本我转化外来信息形成的感觉图像,所以真
正在看的是自我(在这一点上,康德的认识是错误的),自我才能向外看,但是自我看
到的是本我提供的感觉图像,而不是外物本身。
本我在转化外来信息形成感觉图像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产生出不正常的感觉
图像呈现给自我。自我能认识这种感觉材料的错误(严格的说是差异),但是自我却不
能纠正这种错误。例如,当我们失掉方向感时,把太阳看成从西面出来,这种错误是本
我造成的,自我认识到这种错误,但是它改变不了本我产生这种错误,把感觉图像改变
为太阳从东面出来。得了强迫症的人,明明刚刚洗完手,但是本我又把一个手是脏的感
觉呈现给自我,自我明明知道这种荒谬,但是它不能控制和纠正本我的行为,改变本我
提供的脏的感觉。一个色盲的人,理性自我认为树叶是绿色的,所有他所熟悉的人都把
树叶看作是绿色的,但是它的本我就是把树叶形成为红色,它的理性自我知道本我的错
误,但是它改变不了本我给他提供的感觉图像,仍会看到红色的树叶。在地球这面的人
站在地球上如果头是朝上的,那么在地球另一面站着的人的头一定是朝下的,但是在地
球上的任何方位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看作是头朝向下的,因为本我呈给自我的感觉图像没
有朝下方向的。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决不是一个同一的单一灵魂,而是由不同部分形成的
统一体,有时我的内部是会打架的,尽管理性自我能判断但是它不能改变感觉材料,因
为感觉材料是由本我决定的,所以理性自我就把由本我产生的感觉材料当成是外物本身
,这是理性自我判断的错误,但是本我把感觉材料以外在的客观的方式呈现给理性自我
时,理性自我即使能判断出本能的这种欺骗,但是它还会是把感觉材料直观成为外物。
因为自我只能判断却无法改变感觉材料。
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由于看到事物的性质(也就是我们的感觉材料)的流变,认
为事物是不可知的,也就是不能定性的;或者是认识到自我只能看到感觉材料,而不能
直接看到物本身而怀疑和否定外物的存在,但是我与外在世界是打交道的,与外在世界
打交道的是本我,本我直接与外物接触或接受外物的实在的信息,自我不和外物直接打
交道,它只看到感觉材料而见不到外物,但是对外物存在的信念是来自本我,尽管自我
可以同过推理来思考外物的存在。任何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尽管在理性上不承认外物
的存在,但是在本能上它仍是坚信存在外物的,只就是它的信念存在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与自我是协调一致的,同一行动的,我们无法把它们分开来。
当我们去摘一颗树上的苹果时,我们的自我看到了本我提供的感觉中的苹果,由于在自
我哪里,感觉的苹果是外在的客观的,它就与本我直接作用到的苹果统一起来。自我看
到的感觉的苹果与本我作用到的实在的苹果就统一成一个东西,这个苹果既是感觉的有
颜色、形状等属性的,同时又是实在的真正的苹果。在这里认识的对象与行为的对象就
统一起来,现象与实在就统一起来,这个统一的东西,就是构成世界的事物——一个感
觉与实在的统一体。
二、哲学的思考
1、感觉与外物,我们只有一个。感觉与外物是两个东西,但是在面对事物时,我们
却只有一个东西,它是感觉还是外物?我们把手伸入水中,我们说水是热的。在这里,
热是我们的感觉还是水的属性,如果是我的感觉,我们说它是依赖我的,是主观的;如
果是水的属性,我们说它是客观的。有人说在这里有两个热:一个是在我的感觉中存在
的热,一个是在水中存在的热,我的热的感觉是对水的热的属性的反映,二者是相似的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众人同意的观点。但是,这一最普遍的说法有一个根本的
错误,那就是它与事实不符,当我们把手伸进水中的时候,真的有两个热存在吗?一个
是我们的手感觉到的热,一个是水自身的热。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所在。真正的事实是在此时只有一个热存在,那就是手感觉到的热,水是产生热的感觉
的原因,它本身具有热的属性是人们赋予它的。我的观点是,当我们面对事物,或与事
物发生关系形成感觉的时候,在这时决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物体中有一个客观的属性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关于这个属性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对事物的属性的反映,二
者是极其相似的。例如,在我们的面前有一朵鲜艳的红色的花朵,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存
在一朵红色的花朵,一个是客观的实在的红色的花,一个是主观的在意识中的红色的花
,后者是对前者的摹写。这种观点时一种最大的错误,是一切谬误的症结所在,任何一
个人如果面对事物时决不会出现在外面有一个事物,在大脑中有一个对这一事物的感觉
图像,如果我们真正面对事物去体验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话。有人可能会说,在我的回忆
中或感觉中有一幅关于事物的图像,但是回忆和想象中的图像与感觉的图像绝不是一个
东西,它们是两回事,不能混同。
2、反映论是不能成立的。反映论认为,外面有一个事物,在我的大脑中有一个关于
这个事物的感觉图像,二者是相似的,后者是对前者的摹写。这种反映论的观点,这种
认为人的大脑象镜子一样影像外物的看法,不管如何辩解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不
能既看到外物本身又看到我们的感觉材料,从而把二者拿来进行比较,来确定二者是否
相符合或相似,认为我们既看到外物又知道我们的感觉图像的观点是绝对荒谬的,这是
反映论的前提——而且是一个错误的前提。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只能认识感觉材料,不能认识经验以外的自在之物,甚至有没
有外物我们也不会真正知道,对外物的确信最多来自人们的推论。康德虽然认为我们还
能认识先天的综合知识,但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能不能认识外在的事物也就
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
我是由本我与自我构成的,本我与自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我负责与外在之物打
交道,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从自在之物传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自我能看到的感
觉材料;自我直观本我提供的感觉材料,并对感觉材料进行描述、比较、联系、归纳、
判断和进一步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认识呢?将外在世界的信息(秘密)转化为自我能看到的、能理解的感
觉材料算不算认识,本我有没有认识的资格。感觉材料算不算认识?因为感觉材料的产
生是由本我造成的,自我不介入的,是一个本能的,因果的过程,是一个不依自我的意
志为转移的。没有自我参与的一个因果的必然的产物——感觉材料算不算认识?
我的观点是:什么是“认识”?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需要经过形成共识而确定
的东西。古代人认为“心为思之器”,现在人却普遍认可大脑是思维的生理基础。什么
是认识,这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那个时代的所接受的共同理解。如果我
们把本能将外在的信息转化为感觉材料看作是认识,就得重新给认识下定义。过去我们
也把感觉看作是一种认识,但是却认为我们的感觉材料与外物是一模一样的,是对外物
的影像或者说是摹写,就像镜子中的影像与镜子前的事物一样。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那
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感觉材料与外物的关系绝不似事物与镜象的关系,那种认为“我们
看到了外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感觉材料是什么样子,我们把二者拿来比较
,就知道它们之间是一样的,至少是相似的”的观点作为一种常识的理解是不对的,当
然现在绝大多数人包括研究哲学的人也持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因为自我看不到外物,自
我只能看到感官产生的感觉图像,所以自我就无法比较外物与感觉图像之间是否存在一
种相似关系,这是自我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康德才说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也就是说
自我根本看不到自在之物,它只能看到现象——也就是由本我提供的感觉材料(当然康
德对现象的理解比较复杂,我认为那是不必要的)。
既然自我不可能看到外物,只能看到感觉材料,因此自我就不可能来比较外物与感
觉材料,因此“相似说是荒谬的理论”,但是自我能内观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图像,并把
它与真正的感觉材料进行比较,看到二者的相似和摹写关系,这就是常识把感觉与外物
的关系看作是相似关系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不是外物与感觉材料的关系,而是感觉材料
与记忆或想象材料的关系,由于自我把感觉材料看作是外物本身,所以将记忆图像与感
觉图像的关系误作为感觉图像与外物的关系,并且认为外物与感觉材料的关系就像常识
中的镜像与事物的关系一样,这就是常识观点和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全部错误的根源。
因此,如果我们把感觉材料看作属于认识,那它只能是将外物传来的信息的转化,
绝不是对外物的映像、摹写或反映,反映论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如果我们只把自我
看到的感觉材料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自我看不到的自在之物就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因为它是看不到的,不能进入意识的,所以对自我来讲是不能去认识的,这是不可知论
和怀疑论的观点。但是对不可见的东西我们仍能有一定的推理知识,对于色盲的人,仍
然对颜色有一些理解,因此不可知论者认为自在之物因为自我看不到而否定它的存在,
或像康德一样认为不可知也是一种独断论。
但是常识观点虽然是谬误,但是却是生活中的真理(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因为
常识的观点是最实用、最有效的观点。常识不把世界区分为实在与现象、感觉材料与自
在之物,而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同一的、单一的世界,而不是分裂的、两个世界。常识
也不把我分为本我和自我,而是看作一个单子。所以常识看到的事物就是一个既能看得
见又是实在的东西,在常识那里任何事物都是可见的,常识并不承认有自在之物,因为
在常识那里,自在之物与感觉材料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常识的世界是一个构成的世界,
是一个最实用的世界,是一个同一的世界。坚持常识的观点,世界就是可见的,也是可
知的,我们的进化和本能已经把一个分裂的世界同一起来,给我们生活以光明和实在,
我们为什么非要在把它分开,为自己制造出一些不能解决的困能,来违背我们的自然本
性。所以形而上学是理性的,又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