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商品市场为救灾做动态物资储备?
《21世纪经济报道》,8月17日,作者:伏昕
(原文摘编)大灾之后,大量的救灾物资成为必需,而如何让各方的物资与当地所需相互匹配,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对民政部门是巨大的挑战。5·12地震时,四川省遂宁市民政局局长谢代银就在文章中指出“储备机制不健全、信息系统未建立、调运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灾害救援的时效。
如今,舟曲的救援仍在继续,一场泥石流灾害的爆发,再次引发各方完善应急救灾物资机制的讨论。义乌市政协委员刘世玉在汶川地震之后再度提出中国应在国内统筹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平台,收集全国各地救灾物资的信息、产品目录,建立以生产同类产品厂家为主的搜索网。
但是建立统一信息平台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不过刘世玉认为,把义乌等大型专业市场作为一个动态的救灾物资储存基地,以应对多变的灾情,可为国家节省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
应急救灾物资体系的另一个难题是:中央政府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一般布设在远离自然灾害常发区的经济发达城市,救灾物资运输距离远、时间长;地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管理差、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应急救援的需求。
因此,完善社会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救灾格局,可以作为一种尝试。
【推荐理由】坦率地说,在灾难发生后,如何有效组织、调度、发放救灾物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由于强力的政府介入,在这方面的表现已经是相当的好。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效率,避免浪费。寓救灾物资于地区市场是个好建议,灵活、有效、尊重客观实际。
No.2 “慎用词汇表”本身更该慎用
《东方早报》,8月17日,作者:长平
(原文摘编)中石油的一份文件,列了上百个词汇成为需要“慎用”或者“不用”的敏感词,据中石油的回应称,这是为了重视公文质量,内部使用的语言规范文件。
单就一个公司而言,审慎地进行公文撰写和新闻发布,这本身是资本文化的一部分,不过,为中石油辩解的人可能会想不通,一个企业内部管理规定,为什么大家会当作公共事件来围观?这不过是一个企业经营自己形象的努力,为什么会被批评为拒绝舆论监督?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必须回到中国社会现实。
首先,人们已经习惯了中石油的种种。当遇到舆论批评时,它强调自己是一家企业;要对付舆论时,它会强调稳定。挣钱时,它尽显资本的贪婪;遭遇人们反垄断时,它又以国企的身份来做强做大。它的高层管理者,都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他们既可以作为企业高管拿高薪,又可以作为高级公务员调到政府部门去当领导。
其次,这份“慎用词汇表”让人们看到的,是现实行政管理的影子,具有超越企业之外的指导意义。比如公司领导到基层,不使用“考察”、“视察”等,使用“慰问”、“调研”、“检查”等;报道公司经营业绩时,不使用“垄断”、“暴利”、“豪门”等。领导下基层有可能真的来慰问,但是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大多是形式主义的假模假样,浪费公共资源,甚至令人反感。至于“垄断”、“暴利”、“豪门”等,这是谁也赖不掉的事实,做得说不得,网民们直接当作笑话来看了。
这个词汇表也有一些矛盾之处,它反映了强势集团在社会转型期的舆论困境。比如,一方面,它要求报道领导出席各类庆典、会议等活动时,不要用“亲自”、“莅临”、“光临”等词汇,想必是因为这些词汇形象不好;另一方面,它又规定,报道集团公司领导讲话,要把一些特定的词汇,“做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强调”、“要求”、“批示”、“发表讲话”等等,留给党组主要领导。
再次,网民对这份词汇表的流传、围观、议论和谩骂,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依靠行政权力的垄断不仅让人看不到消解的努力,反而有日渐增强之势头,而普通民众或者中小企业毫无办法,自然就会找到各种机会对权力进行嘲讽。不要说这种有相当多笑料的词汇表,就是一个真正正常的企业行为,也有可能被歪曲和误解。这种局部的非理性,却包含在整体的理性之中。
【推荐理由】记不清是哪个哲学家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上行下效,小小中石油不管穿多少光鲜的市场马甲,一份词汇表就暴露了,它其实也是一个官衙。不过,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论,存在终有一天会消亡的。类似这些非理性的存在,还是少一点好。
No.3 全额补贴公立医院 无助解决过度诊疗问题
《南方都市报》,8月13日,作者:沈洪溥
(原文摘编)北京市卫生局将对公立医院亏损项目进行全额补贴,以解决医院过度诊疗导致费用虚高问题。同时取消15%的药品加成率,提高医疗收费项目,上调政策性亏损项目价格,下调大型设备项目价格,使服务价格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政府主导下的医疗成本核算,为政府补贴提供依据。
然而只要缺乏明确的资金使用用途明细,只要仍然缺少与医院对等的博弈主体,就无法指望公立医院费用缺口被充分填补、诊疗费用回到合理水平。医疗事业的资金缺口,具体到公立医院的资金缺口,致命缺陷在于缺乏估算,这意味着,政府补贴资金的流向将无法估测。如果用途不明朗,仅依靠补贴,永远也无法弥补公立医院的账面亏损。
诊疗价格的降低要点在于谈判机制的建立。现代国家的经验显示,只有付费的机构(医保当局和保险公司)和收费的医院对等谈判,才会有关于诊疗服务价格的合理说法,否则,医院和患者的讨价还价永远是鸡同鸭讲,毫无意义。
此外,要解决目前公立医院集中了绝大部分医疗资源,乃至形成局部垄断的问题,还必须打开思路、开门办医。不妨请外资医院、民营医院进入综合诊疗业务体系。
总而言之,不能相信只要地方政府拿钱补贴几家地方公立医院,医疗改革难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