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标题,出自《庄子·外篇·天道篇》。讲述了一个著名的"轮扁斫轮"的故事寓言
。相关文言,原文如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锥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
公曰:圣人之言也。
(轮扁)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窃以为,读《庄子》,不妨从此入手,以窥堂奥:
首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庄子特别擅长讲故事。因而庄子成为中国小说家之鼻
祖、文学艺术之渊薮。没有庄子,就没有中国文学。也没有日本文艺。庄子,对中国文
学与大中华的思想文化之深远影响,是无以为继的。至少在叙事艺术上,没有人能够超
越庄子。也没有哪位汉语叙事作家,没有受到庄子的影响。不读庄子,你就没办法读先
秦之后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这是不争事实。
其次,庄子讲故事,血肉丰满,绘声绘色。令人如身临其境。又让人莞尔。康德说:人
,是会笑的动物。然而,读康德与《论语》,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孔、孟,你却怎
么也不会笑。能令人发笑的哲学家,并不多。庄子,是中外第一人。比如说,上面齐桓
公这句话,就让人发出会心的笑;这句话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说:
"五霸诸侯,威震天下的寡人读书,你一个削木头,造战车的小木匠,也敢指手画脚?成
何体统?他奶奶的,你小子不给个说法,老子一刀捅死你个小王八蛋。"
别小看庄子这个故事。庄子从来不瞎说。庄子讲的故事,都是有所指的。庄子讲的故事
,首先大多剑指儒家。庄子通过讲故事,对当时的"儒墨显学",极尽辛辣嘲讽之能事!
尤其是对宗法古圣的孔丘及儒家礼教仁义,常常不忘挖苦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儒
家《礼记》,不是讲尊卑上下,礼教纲常么?不是言必称"三王"么?不是"吾从周"么?
不是"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么?那好,我庄周就来给你讲个"轮扁斫
轮"的故事。让你瞧瞧,所谓的尊卑秩序,所谓的"大人先生",是多么面目狰狞!是多么
愚不可及:一个造车马的匠人,就敢给桓公上课,而且给他好好上了一课!
我指出这点,也就同时指出了阅读《庄子》的妙处及其门径:《庄子》,每一篇,每一
个故事,都有"假想敌":首先是儒家,尤其是孔丘。在庄子笔下,孔丘,永远灰不溜秋
。永远"丧家狗"!其次,是同时代的竞争对手:惠施与公孙龙。在庄子笔下,孔丘,孔
老二,素来老老实实地"坦白从宽",不再是批评别人,不再是要求别人反省,而是乖乖
地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在庄子笔下,孔丘坦诚自己只不过是:"天之戮民","天之刑人
"!只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是买名欺世之徒!通过庄子的犀利挖苦与无情嘲弄,你会发
现,今日的《论语》热,今日死灰复燃的孔教及其门徒,多么卑劣不堪!
庄子以其千钧之笔,横扫满嘴仁义的一切儒墨俗学庸辈!庄子,斩草除根,不仅随时编
造故事,肆意调侃孔丘及其一众弟子,而且调侃孔丘所推崇的一切"先王",比如黄帝,
比如尧、舜、禹、汤、文、武。但庄子的"侃",绝对不是胡"侃"。比如上述这个故事,
你就会发现:庄子主张的是,法天贵真,取法乎自然,而非先人陈迹;不是死守教条,
扼杀本真,而是因事制宜,与时俱进,宛如龙蛇,妙法无方!儒墨俗学,何其不堪!庄
子,代天立言,替天行道,取法自然,不居于俗。由是,"帝王学",成矣,妙矣,大矣
,奇矣,神矣,贵矣,足矣!
                                      二
《庄子》,因而乃中国第一难读之书。别的不说,《庄子》内、外、杂33篇,洋洋洒洒
,十余万言。庄子,比较调皮,比较"坏"。喜用生僻字,喜欢文字游戏,许多话语,即
便是受过最严格的西方哲学思辨训练者看来,亦过于思辨,简直就是绕口令。《庄子》
中的许多字的读音,即便是汉唐大儒亦不识,许多句子意义,即便是饱学硕儒,亦吃不
准。因此众说纷纭,歧义辈出,庄学界说,至民国初期,已多达百余家。尤其是今天,
文言文本一遍读下来,我不相信还有几个人真能逐字逐字读完一遍的。我尤其佩服今日
某些国学辣妹,糟蹋《论语》倒也罢了,连《庄子》,居然也敢糟蹋!子曰:是可忍,
孰不可忍?
这并非我热爱庄子并每年都反复读庄子的根本原因。以前我读老庄,是一种精神寄托。
是一种苦闷排遣。是一种内在超越。昨日之我,未必能读《庄子》。今日方才略窥门径
。读《庄子》之门径是:先读儒家《礼记》与道家《老子》,再读法家《韩非子》。然
后,你就明白,庄子"帝王术"(政治哲学)发扬的是什么,批判的是什么。庄子的敌人
是谁,友人是谁,同道是谁?庄子,指向谁?庄学本意为何?庄子"天下"情怀为何?--
所以,读《庄子》,应当倒着读,先读最后一篇,亦即《天下篇》: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
下裂!"
次读外篇《刻意》: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矣!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矣何由兴
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
隐。"
再读外篇第一,《骈拇》: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最后,读《天运篇》: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这些篇章、段落、话语、语境,你通透了、涵咏了、体悟了,那么,你就不一样了。你
就真的上了一个新台阶。就"始可与夫言道"了!
                                      三
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从2000年人文历史长河与中国文人之中,仅仅萃取六人,命为"
六才子":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与王实甫。这种萃取,这六个人,能否代
表中国文人才子中最大的六位,是否只有六位,可以商榷:比如先秦时期,最大才子,
我认为当加上一个韩非子;西汉当加上司马相如;大唐当以李白为最,但李白素称"谪仙
","才子"之于"仙人",自然差得太远,故以杜甫为唐才子最大代表,是说得过去的。虽
然我认为,白居易之才,不在杜甫之下。明清之际,我认为当首推《桃花扇》作者,孔
尚任。王实甫之《西厢记》,与《桃花扇》相比,还差了不止一点。尤其是金圣叹名单
里没有北宋文人。我认为是最大缺憾。苏轼与欧阳修、司马光与邵雍,无论如何均算第
一流,乃至超一流的大才子!
但金圣叹将庄子列为中国"第一才子",是没有争议的。
因此,当近日又有友人"请教"读书,请我开列"书目",我欣然回信,令其首先读《庄子
》(道教名为《南华经》):
一部《庄子》,足够反反复复读10年了。不过《庄子》太难,生僻字太多。《庄子》内
、外、杂33篇,建议每天各读一篇。结合今人的注释来读,扫除生僻字障碍。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等,是中国小说家之鼻祖。每篇《庄子》中、后部分,都讲了
很多很多故事,每一篇故事都讲得妙趣横生。
《老子》只有5000字,比较好读,《老子》一定要读。然后是《荀子》与《韩非子》,
以及《易经》。要读文言文原文的,因为白话文读了也白读:中国古文行文表达本身,
就是文学艺术。不读文言文原文,就读不出原文的神韵、气势、笔法等。
最后,我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说:读过上述几部中文原典,你会发现你将底气十足!
然后再读西方文豪作品及中国先秦之后的作家作品,你会发现事半功倍!因为,从难处
入手,取法乎最上乘,总是值得。
这些话,都是心里话。因为我说过不止一次,我本人,每年都要重读老、庄。每次重读
老庄,都有新的收获与感悟。每次重读,世界都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非常希望有一天
,我能对老庄逐字逐篇地进行解说,然后结集成书。虽然,迄今为止,《老子》与《庄
子》著名注家,至今已分别多达百余家。然而,即便所有这些注家加起来,依然不足以
道破老庄妙议。尤其是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之下,中西哲学逐渐走向会通的今天,如何将
西学与老庄"焊接"在一起,如何以老庄与中国道家为本位,贯通中西,这是一个极有意
义的全新课题与尝试。我硕士时候的毕业论文,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但七年过去,西学
渐渐入门,老庄的阅读,也逐渐真正深入,回过头再来看,当年的阅读与写作,依然流
于浮躁与空疏。依然不够通透。惜乎目前,专治西学,精力有限,读老庄,暂且只能作
为业余爱好。
                              结语
这几日,又一次重读遍《庄子》。逐字逐句地读完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
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与《应帝王》等内七篇。内七篇,许多章
节,我早已能倒背如流,因此重新读来,关注的是其布局谋篇及其故事寓言,以及内七
篇之间的前后关联。此次重读,重点是外15篇:《骈拇》、《马蹄》、《胠箧》、《在
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
《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昨日已逐字逐句读完一遍。今日拟重
读完杂11篇。
《庄子》10万言,没有百万言,根本说不清楚。而我依然比较忙碌,一时无暇多述。今
晨所作这些肤浅文字,仅为抛砖引玉。
这里再强调一次:人,是会发笑的动物。首先是因为这个"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
也"的世界之为世界,有些人、事、物,比较可笑。比如那"卖名声于天下者乎"(参《庄
子·外篇·天地篇》)的孔丘及其儒教。比如什么《<论语>心得》。比如什么狗屁膏药
般的"书院"以及什么"朝圣山"。比如那些无知无畏的"井底之蛙"(典故即出自《庄子·
外篇·秋水》)。在庄子与我面前,都是那么可笑。
最后,给你们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之《达生》,成语“呆若木鸡”出自这个故事: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王十日问曰:鸡养好了吗?曰:还没。还是虚骄,喜欢斗气。
又过了十天。王问曰:鸡养好了吗?曰:还没。听到其他鸡鸣,依然有好斗反应。
再过十日,王又问:鸡养好了吗?曰:差不多了。——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结果就是:“异鸡无敢斗者,反走矣。”
第二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之《天地篇》:有一个外貌丑陋的人,
老婆半夜里给他生了个儿子,赶紧取火把观看,生怕儿子长得像自己。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最后一个故事,出自《田子方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注:庄子一贯喜欢杜撰人名,一贯的寓意深厚)炫耀其射
箭技艺:"引之满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如神,百发百中,而肘臂上安放的水杯,岿
然不动。不可谓不神乎其技?!然而,伯昏无人却不以为然。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
射也。"接着说:假如我与你"登高山,屡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结果可想而知
,列御寇吓得屁滚尿流。